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成效探究
丁亚男 朱姝
1.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师范附属小学,237400;2.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情境教学法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与成效。阐释其内涵及理论依据,分析该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辅助知识理解、培育学生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探讨创设生活、问题、多媒体及角色扮演等情境的策略,展示其在提升学生成绩、增强学习主动性、促进综合素养发展上的成果。同时指出应用时需贴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规避形式主义,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课堂应用;教学成效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核心基础学科,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拓展及文化素养培育意义重大。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方式单一、氛围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挖掘其兴趣与潜能,阻碍了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随着教育理念更新,情境教学法兴起,它构建生动情境,关联语文知识与生活,为学生营造趣味学习环境,激发兴趣、提升效率,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发展影响深远。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度解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与实际成效,为一线教师提供实用教学方法参考,助力教学质量提升。同时,揭示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二、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有目的地营造或引入具情绪色彩、以形象为核心的生动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体验,辅助知识理解,促进心理机能发展。此方法融合知识学习与情境感知,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与主动参与,助力学生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教师直接传授,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协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获取。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多样情境,促使其在情境中探索、合作,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教师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对西沙群岛的认知。
2.2.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情境的理解与顿悟,关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变化。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情境,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助力其在新情境中重新组织、理解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古诗词教学中,创设古代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背景与意境,把握内涵。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主导。情境教学法借生动情境,如精彩故事、逼真生活场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索欲。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播放动画,学生被画面吸引,主动投入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3.2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部分课文因时代背景、抽象情感等因素,学生理解困难。情境教学法将抽象内容具象化,辅助理解。学习《静夜思》时,教师营造月夜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身处异乡望月光,体会诗人思乡情,理解古诗内涵。
3.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境中,学生需运用知识交流表达,锻炼语言能力,促使其思考如何准确表意,培养思维敏捷性与逻辑性。角色扮演情境下,学生依角色特点对话,如表演《陶罐和铁罐》,模仿语言神态、思考角色心理,推动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4.1 创设生活情境,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
生活是语文知识源泉,教师可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引导学生回忆游玩经历,对比小兴安岭景色并分享感受,帮助理解课文。布置课后观察生活环境并描写的作业,如描写小区花园,巩固知识,提升运用能力。
4.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依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设问题情境。学《司马光》时,先问 “小伙伴落水怎么办”,引入课文后追问 “司马光为何能想到砸缸”,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做法的合理性,培养创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融合多种元素,可创设精彩教学情境。教《桂林山水》时,播放高清视频与配乐朗读,展示风光,还可展示喀斯特地貌原理等拓展资料,拓宽知识面,增强直观性。
4.4 创设角色扮演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选合适课文片段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学《狐假虎威》时,学生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模仿语言动作,体会角色特点。表演后讨论寓意,如探讨狐狸的聪明与狡猾,提升表达与协作能力。
五、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成效
5.1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以某小学三年级两平行班为例,实验前成绩相近。一学期后,情境教学法班级语文平均成绩比传统教学法班级高 8 分,优秀率提升 15%。具体知识模块中,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上表现更佳,阅读理解准确率提高,写作内容生动、语言流畅。
5.2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
有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创设情境后,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课堂踊跃发言,课后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求知欲强烈。
5.3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情境教学法重体验实践,培养综合素养。角色扮演锻炼表达与协作,问题情境发展思维创新,生活情境培养观察与解决问题能力。如 “我的一天” 写作课,学生运用知识创作,提升写作与观察感悟能力,实现语文与综合素养协同提升。
六、情境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6.1 情境创设要紧密贴合教学目标
情境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需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让情境助力知识理解。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情境应围绕体会小女孩遭遇与社会现实,如模拟卖火柴场景,而非只重趣味。
6.2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小学生认知与经验有限,情境创设需相符。低年级用简单直观情境,如展示动物图片、讲简单故事;高年级可结合热点或文学作品,适当加深复杂度,如结合环保热点创设情境引导讨论。
6.3 避免情境创设的形式化
部分教师重形式轻融合,如用多媒体放无关内容又不引导思考。教师应重情境质量,如播放视频后组织讨论相关问题,让情境真正服务教学,避免形式主义。
七、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成效显著,激发兴趣、提升成绩、培养素养,通过多元情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应用时要贴合目标与学生实际,避免形式化,发挥优势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发展打基础。未来可探索其与其他方法融合,如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芳。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教育教学论坛,2023 (15): 189 - 192.
[2] 王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 (8): 34 - 37.
[3] 张悦。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J]. 小学语文教学,2024 (3): 45 - 47.
[4] 刘阳。论情境教学法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 [EB/OL]. [教育研究网链接], 2023 - 0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