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统计与人工智能教学实践

作者

赵亮 贾茵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郑州城建职业学院 450003

引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与智能应用开发成为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统计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时代产业人才供给的有效性。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深入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统计与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统计与人工智能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着为产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统计与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领域,其人才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但企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巨大。

产业调研显示,企业对统计与人工智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呈现出“技术 + 业务”的复合特征。其不仅需掌握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还需了解行业业务流程,能够将技术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然而,传统高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企业普遍反馈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出勤率和有效参与度低;创新能力培养薄弱,学生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能力欠缺,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国际职业教育中已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传统讲授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保留率、实践能力和课程满意度。这种教学模式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核心理念,通过真实项目的实施,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应用,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成果更加直观可见 [1]。项目驱动教学特别适合高职统计与人工智能教学,能够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统计与人工智能教学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与项目设计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需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教学重点从知识点的系统讲授转变为围绕实际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在统计与人工智能教学中,将课程内容按照数据分析流程和人工智能应用开发流程进行重组,形成“数据获取—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模型构建—智能应用—效果评估”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原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各模块围绕核心项目组织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比例调整为四六开,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项目实践时间。

项目设计是项目驱动教学的核心环节,必须兼顾教学目标与实际应用。在实践中,采取“小型练习项目—中型综合项目—大型企业实践项目”的梯度设计策略。小型练习项目主要针对单一知识点或技能,如“基于 Python 的数据可视化分析”、“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等,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工具和方法;中型综合项目整合多个知识点,如“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与推荐系统设计”、“基于统计模型的销售预测系统”等,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型企业实践项目则直接对接企业真实需求,如“智能客服系统的开发与优化”、“生产质量异常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等,让学生在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条件下完成项目开发。

为确保项目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项目设计,引入真实数据集和业务场景。同时,充分利用开源数据集和公开案例,对复杂问题进行适当简化,使其既保留实际应用的特点,又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状态 [2]。此外,对项目进行教学化改造,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难度适中的子任务,使项目完成率显著提升。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实验验证”的线性教学模式,代之以“问题提出—知识探索—方案设计—项目实施—结果评价—反思改进”的螺旋式学习路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项目导入与问题分析:在每个教学单元开始,通过案例分析或企业专家讲座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思路,明确项目目标和技术路线。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确保行业案例全面覆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知识探索与技能训练:根据项目需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统计原理和人工智能算法。建设丰富的微课资源库,涵盖几乎所有知识点,采用“线上学 + 线下练”的混合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技能掌握速度。

项目实施与过程指导:学生分组开展项目实施,教师转变为促进者,通过定期检查、技术咨询和问题诊断,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学生组建项目小组,教师为各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和过程辅导,显著提升了团队协作效能。

成果展示与互评互学: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通过演示汇报、技术文档和代码开源等方式展示成果,并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的评价与建议。定期开展项目成果展示会,邀请校企评委参与评审,学生互评覆盖率高,各项目获得大量有效改进建议,促进了知识的横向传播和深化。

(三)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期末考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构建“四三二一”多元评价体系:涵盖四个维度(知识掌握、技能应用、过程表现、成果质量),采用三类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综合评价),融合两种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企业评价),形成一个成绩(综合成绩)。

具体而言,学生的最终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平时表现评价(出勤率、团队贡献、过程参与);阶段性任务完成质量(技术实现、文档质量);项目最终成果(功能完整度、技术难度、创新性、实用价值);技术文档与展示(文档规范性、表达能力)。

此外,邀请众多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项目评审专家,参与评价学生项目,企业评价权重逐步提升,使评价结果更加贴近产业需求,不仅能够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产业最新需求和技术动态,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发在线评价系统,方便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随时随地进行评价。评价数据自动汇总分析,形成学生个人能力画像,既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完成质量逐年提高。

三、结语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未来,应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项目体系,强化校企合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蒲伟生,姚浩,魏秀蓉,等 . 项目驱动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J]. 无线互联科技,2025(6):51-55.

[2] 沈燕琴 .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高职教学改革 : 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7):233-235.

[2] 刘良超,庞爱玲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J].教育教学研究前沿,2025(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