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梁玲
云浮市云浮中学 527300
前言: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形成,而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化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具有明确的目的,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师要清楚通过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是帮助学生理解某个概念、掌握某种方法,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如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提问:“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氢气和氧气分别由什么元素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
(二)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矛盾、引导类比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解“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先展示一个“烧不坏的手帕”实验,然后提问:“为什么手帕在火焰中燃烧却没有被烧坏呢?”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燃烧的条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1]。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提问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和回答,如在学习“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时提问:“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能源等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设计梯度问题,搭建思维阶梯
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从浅入深地培养其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逐步突破思维障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基础问题:“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去思考,通过回忆已学的化学反应,能够初步提出自己的猜想。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接着提出中等难度的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保持不变?”这就促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即分子、原子的层面去分析和思考,学生需要结合之前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最后提出拓展性问题:“有同学在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少了,这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没有违背,该如何解释?”此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现象结合,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这一系列梯度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从表面现象逐步深入到本质,从简单认知发展到综合运用,有效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思维活力
将化学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以“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小明在家里用煤炉取暖,为了让炉火更旺,他打开了窗户,结果炉火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会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接着提问:“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小明的做法破坏了哪个条件导致炉火熄灭?”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回顾之前学习的燃烧条件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这个实际情境中,分析出打开窗户后,空气流动加快,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了煤的着火点以下,从而导致炉火熄灭。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油锅着火、电器着火等不同情况,应该如何利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进行正确处理?”这些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与灭火的知识,还培养了灵活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引导对比分析,提升思维深度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相似的化学概念、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等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帮助他们清晰地把握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混淆,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准确性。
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对比性问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实验等方式,对比两种气体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总结出它们的异同。接着提问:“从化学性质方面来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有哪些不同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学生需要分析两种气体与氧气、水、澄清石灰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的情况,结合它们的分子结构,认识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差异的本质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在对比过程中,培养了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化学知识[3]。
结语:
综上所述,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意义重大,不仅能助力学生化学学习成效的提升,还能推动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升级[4]。鉴于此,初中化学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这一要点,积极对课堂提问模式加以优化与创新,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民主和谐的化学思维课堂,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化学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雪婷 .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5-06-06].DOI:CNKI:CDMD:2.1013.271599.
[2] 朱云霞 . 化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J]. 电脑校园 ,2023(9):11162-11163.
[3] 彭丽菊 . 初中化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寻 [J]. 学周刊 ,2024(2):82-84.
[4] 刘建琴. 初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 [J]. 2024(9):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