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慧教育时代体育理论课动态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作者

苏文杰

郑州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引言:

体育教学评价需兼顾科学性、发展性与可操作性,然而现阶段体育理论课评价仍以期末笔试作为主要手段,难以展现学生学习综合成效,步入智慧教育阶段,线上线下整合式教学为动态评估做了技术铺垫,但要构建贴合体育学科特点的动态评价模型,还需进一步深入研讨。该研究结合起教材里“终身体育”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探究智慧教学环境下体育理论课评价的当前情形与面临问题,提出动态评价模型构建的总体框架,采用实证手段验证它的有效性,研究图以促进体育理论课评价体系走向现代化转型,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作借鉴。

一、智慧教育时代体育理论课动态评价模型构建的意义

(一)推动评价体系科学化发展

传统体育理论课的评价多是采用“一考定胜负”的静态格局,难以切实展现学生真实学习水准,教学评价理当贯穿教学全程,动态评价模型借助智慧教育平台马上采集学习数据,囊括在线学习的持续时长、互动讨论的质量水平、测试成绩的起伏等,建成多维度评价指标矩阵。此评价途径并非只看重学习的结局,更看重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与成长,可更为全面地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学习本领以及综合素质的进展,凭借探究学生在线测试成绩的涨落曲线,可以精准鉴定其知识的薄弱部分,为定制化辅导给予支撑。此科学的评价模式全然吻合教材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二)适应混合式教学改革需求

伴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聚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体育理论课改革关键走向,现代体育教学应全面发掘信息技术的长处,动态评价模型可高效融合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的两类数据,打造全面教学评价闭合回路。线上评价可纳入学习任务的完成比率、讨论参与的深度层次、资源利用的效率情况等内容;线下评价可聚焦课堂互动水平、小组协作成效、实际应用技能等维度,该评价模式不但解决下传统评价方式与混合式教学脱离的难题,更会如实地反映学生于多样学习场景下的表现面貌,给教学改革给予数据方面的支撑,完成教材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预期。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学校体育学》课程在采集学生学习成果过程中,需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动态评价模型凭借持续采集、分析学习数据,可为每个学生设立专属的学习档案,智慧教育平台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情况、知识掌握的实际程度、兴趣偏好的相关数据,以智能方式推荐契合的学习资源与进阶方案。对理论学习进展迅速的学生,系统可实现拓展阅读材料的自动推送;就实践能力较强的那些学生而言,可额外赋予更多案例研判的机会,此种个性化评价模式可有效唤起学生学习热情,进而助力其找出自身优势、修复不足,完成教材提出的“让每个学生都实现恰当进步”的育人方向。

二、当前体育理论课智慧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维度单一化问题突出

现存评价体系还是以期末笔试作为主要形式开展,远远跟不上混合式教学发展步伐,为了更好的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学评价宜实现多元化,一部分的体育理论课程,还是在采用“平时成绩 + 期末考试”传统评定模式,诸如线上学习表现、课堂互动状况、实践应用能力等重要维度,未被纳入评价框架,单一的评价模式难以反映出学生在混合式学习里的真实水平,也不能为教学改良提供有效凭据,某生线上学习表现积极,只是课堂参与活跃度低,又或者实践本领强而理论测试分数普通,目前的评价体系不易精准评估其综合能力强弱。

(二)数据应用能力明显不足

即便智慧教育平台已在各高校实现普及目标,但数据价值在挖掘上还十分欠缺,《学校体育学》应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里的长处,实际情形为,多数教师仅借助平台进行基础教学管理,学习行为分析、成绩预测、个性化推荐等高级功能,实际使用率不足。更为棘手的是,各平台的数据壁垒让学习轨迹呈现碎片化状态,不能形成全面的评价凭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数据以及线下实践的记录分散于不一样的系统,教师开展综合分析面临难题,该状况极大地阻碍了动态评价实施成效,跟教材中“数据驱动教学决策”的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三)评价反馈机制严重滞后

按照评价特征与《学校体育学》教学安排,评价反馈需及时又有效,可实际情况中反馈周期大多过长,很大一部分课程到学期结尾才进行综合评价,一部分的教师没办法定期给学生反馈学习进展,滞后的反馈机制让学生无法及时对学习策略作出调整,教师无从按照评价结果对教学作动态优化,某学生在期中测验里暴露出知识空白,只是鉴于缺乏及时反馈,导致问题攒至期末还未处理妥当,这般状况明显与教材“评价促进教学相长”的基本原则相悖,极大地拖慢了教学质量提升的步伐。

三、体育理论课动态评价模型的优化措施

(一)构建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当今时代下的评价理念,应设立包含以下方面的考评体系:线上学习于评价体系里占比 30% :内含任务达成情况、互动的优劣、资源利用比率等;课堂表现这块,在评价里占 30% :囊括出勤记录、讨论氛围营造、实践技能展现等;结课考评:聚焦于知识应用能力的评测。实际推行阶段,不妨采用由“基础指标”和“发展指标”构成的双层体系,既校验基础需求,也关切进步速率,针对线上讨论做评价,不单单要看发言数量,应着重评判内容品质;实施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审视方案设计的细节,同样要审视实施成果。此套多维度评价体系能完整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达成教材所主张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配套”。

某校《体育保健学》实行的评价体系是,三种模式在评价体系中平均分配,包括线上(包含视频学习、测试和讨论环节),课堂部分(涉及考勤、小组展示与实操内容),期末部分(主要是案例分析),学生线上任务的完成比例呈现提升的趋势,实践考核优良率上扬,证实了教材“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提升数据整合分析能力

若要切实达成教材所规划的“智慧评价”目标,必须着力提升数据技术应用水平,倡导采取三项手段:建成集中式数据平台,开展针对各系统学习数据的整合;推出智能分析新工具,自动生成学习画像,进而给出教学建议;实施教师针对性培训,提升数据实操能力。某所学校开发的“体育学习分析系统”可自行识别高危学生,识别准确率几乎达到 85% ;教学优化建议给出后,被教师采纳的比例超过 70%,这一数据驱动评价模式不仅可增强评价效率,进而增进评价的科学属性,完全契合教材里现代教育评价的相关要求。

某高校开发体育理论课的智能分析系统,归拢超星学习得来的数据、课堂互动留存下的记录以及体测数据,自动辨识三类学习特征群体,然后给出干预意见,带动目标学生实践能力上扬,符合了教材所提“数据驱动精准教学”要求。

(三)完善实时反馈机制

依照《学校体育学》“以评定推动学习发展”理念,可构建一套三级反馈机制:即时反馈:系统自发推送学习警示与资源举荐;阶段反馈:每周教师会对学习情况做一番分析;总结反馈:期末产出个性化成长报告,在实际推行阶段,可凭借手机 APP 实现即刻提醒,依靠学习仪表盘展现进步路径,依靠智能报告生成专属建议。某所学校采用的“体育学习搭档”系统,让学生学习问题被发现的时效从两周减少到 3 天,问题解决的成功率将近提升 40 个百分点,此迅速的反馈机制能积极推动学生学习进步,实现教材明确提出的“评价服务学生发展”根本意图。

某课程构建“自动提醒 - 周报反馈 - 月度诊断”三级体系,依托企业微信递送个性化学习提议,接受反馈学生的学习策略调整及时性有很大的提高,课程满意度的评分为 91 分值,落实了教材“评价即指导”核心理念。

总结:

本研究采用智慧教育相关技术,研发出体育理论课动态评价体系,也对其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中的适用性做了验证,动态评价能有效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数据的整合,强化评价的精准性、全面性,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素养。该模型推广依旧需攻克教师技术素养缺乏、评价标准合理细化等难题,未来研究可对评价指标体系作进一步优化,再去探索人工智能在体育理论课评价里的深层次应用方式,促进体育教学评价朝智能化、个性化迈进,最终实现教材所提出的“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 叶强, 魏宁. 智慧体育- 体育信息化必然趋势[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10(5):3.DOI:CNKI:SUN:NTXZ.0.2011-05-041.

[2] 汤明利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体育教学的路径研究 [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4, 40(2):66-68.

[3] 陈磊 . 智慧教育下高中体育课堂教与学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2):108-108.

[4] 王琳 . 解析体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智慧体育 [J]. 电子测试 ,2013(19):158-159.DOI:CNKI:SUN:WDZC.0.2013-19-069.

[5] 郑继超 . 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 , 2017(9):6.DOI:10.3969/j.issn.1671-1572.2017.09.025.

[6] 史艳艳 , 张慧敏 . 智慧体育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初探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17, 7(30):2.DOI:CNKI:SUN:DYKJ.0.2017-30-069.

[7] 马飞 . 智慧体育生态结构的解构和重建 [C]// 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