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

作者

裴珍珍

兰州市城关区雁东路小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量概念理解困难,量感培养缺乏真实情境与多元方式。立足核心素养背景培养数学量感,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事物可测量属性、度量单位的含义。本研究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生活观察与实践,以及运用多元表征转换、信息技术模拟和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感知、积累并深化对量的认知。这不仅能提升学生量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还对促进其全面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

引言:量感是指“对事物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通过对量感培养路径的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准的量感,助力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后续数学学习筑牢根基。然而,当下 “量感” 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深入探寻有效的培养路径,已成为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基于生活情境的量感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知量的概念

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量,如长度、重量等概念。为此,教师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例如在教授长度单位时,模拟学生日常步行上学场景,用步数和时间来描述距离,引导学生体会长度与时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播放一段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视频,视频中记录了步行的步数以及花费的时间。然后提问:“我们走了这么多步,用了这么长时间,那这段距离大概有多长呢?”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长度是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行为和时间来体现的。

这种方法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轻松理解量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

(二)引导生活观察,积累量的经验

学生缺乏对生活中量的主动观察,导致量感匮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各种量的信息,积累量感经验。如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物体的尺寸、重量等,并记录下来。周末,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冰箱。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冰箱高度约 180 厘米,宽度约 60 厘米,厚度约 70 厘米。同时,观察冰箱上的重量标识,了解到其满载重量约 100 千克。学生将这些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分析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引导生活观察,学生养成主动关注量的习惯,在实际观察中积累大量的量感经验,增强对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感知。

(三)开展生活实践,深化量的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量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灵活运用。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量的理解与运用。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义卖活动,在活动中涉及价格、重量、数量等多种量的运算。在校园义卖活动中,学生需要对商品定价。他们要考虑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价格。在交易过程中,要准确计算商品重量和数量,完成找零等操作。比如,一本笔记本成本 2 元,学生根据市场情况定价 3 元,一位同学购买了 5 本,学生要迅速算出总价 15 元,并根据顾客支付的金额完成找零。

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深化对量的认识,提高量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交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二、运用多元表征与信息技术辅助量感培养

(一)多元表征转换,丰富量的认知

传统教学中,对量的呈现多以文字和数字为主,学生理解片面。教师应运用多元表征方式,如实物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等,并引导学生进行转换,丰富学生对量的认知。例如在教授面积单位时,先用实物展示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大小,再引导学生画出相应面积的图形,最后用数学符号表示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上,教师拿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1 平方分米的硬纸板和 1 平方米的塑料布,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边长为 1 厘米、1 分米的正方形,标注出面积。最后,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S=a²。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从直观感知到图形绘制再到符号表达,全面理解面积单位。

多元表征转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从多个角度加深学生对量的理解。通过不断转换表征方式,学生构建起更全面、立体的量感认知体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直观呈现量的变化

一些抽象的量的变化,如物体的体积变化、速度变化等,学生难以想象。借助信息技术模拟,将抽象的量的变化直观呈现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圆柱体积时,利用动画软件展示圆柱在高不变时,底面半径变化对体积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打开圆柱体积模拟动画软件,设定圆柱的高为 10 厘米,初始底面半径为 2 厘米,展示此时圆柱的体积。然后逐步增大底面半径,动画中清晰呈现圆柱体积随着半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过程,同时软件同步计算并显示体积数值。学生通过观察动画,直观看到量的变化规律。

信息技术模拟使抽象的量的变化可视化,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拓展量感培养空间

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有限,学生量感培养受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破时空限制,拓展量感培养空间。例如在线上,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关于称重实验的微视频,视频中详细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以及不同物体的称重过程。学生在家观看视频学习。线下课堂上,教师准备天平、砝码以及各种不同重量的物体,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称重实践。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线上所学知识,准确测量物体重量,并在小组内讨论测量结果。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学习资源。这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量感素养。

结束语: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 “量感” 培养意义深远且路径多样。通过紧密联系生活情境,丰富实践体验,以及巧用多元表征和信息技术,学生的量感得以逐步提升。这些培养路径不仅有助于当下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对学生长远的数学思维塑造和核心素养发展影响深刻。然而,教育是持续发展的事业,未来仍需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优化,使 “量感” 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淑琴.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9):22-25.

[2]钱滔.核心素养下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4,(11):61-63.

[3]冯艳.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可视化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4,(37):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