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乔孟强
宁阳县中京实验学校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现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出发,分析游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强化知识理解等方面的作用,探讨游戏应用的具体策略与注意事项,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部分参考。
一、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枯燥的知识讲解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情境性,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如通过“数小棒”游戏认识10 以内的数字,比单纯背诵数字更易被学生接受。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数学课堂中,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游戏化教学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参与游戏任务(如解题闯关、小组竞赛等),主动探索数学规律。例如,在“图形分类”教学中,设计“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将不同形状的卡片归类,在竞争与合作中主动掌握图形特征。
(三)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在过程中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比如“24 点”游戏,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加减乘除运算,在短时间内组合数字得出结果,既锻炼了计算速度,又提升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课堂导入环节:用游戏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时,设计简单的小游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玩“分蛋糕”游戏:假设 4 个同学分 1 个蛋糕,每人能分到多少?通过实际操作的游戏情境,自然引出“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二)知识讲解环节:用游戏突破难点
针对数学中的抽象难点,可将知识融入游戏规则。比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圈一圈”游戏:给学生若干小圆圈,让他们每 5 个圈一组,最后剩下的无法成组的圆圈数量就是“余数”。通过反复操作,学生能直观理解
“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三)练习巩固环节:用游戏强化记忆
课后练习可设计成“闯关游戏”,将练习题转化为不同难度的“关卡”,学生通过解题积累积分或解锁奖励。例如,在“乘法口诀”练习中,设置“口诀接龙”“抢答擂台”等游戏,让学生在重复练习中巩固知识,避免机械刷题的枯燥。
三、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游戏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
游戏是教学的“工具”而非“目的”,所有游戏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展开,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例如,在“时间计算”教学中,若设计与时间无关的“猜谜游戏”,则会偏离教学重点,降低教学效率。
(二)控制游戏的难度与时长
游戏难度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过易会让学生失去挑战欲,过难则会打击自信心。同时,单次游戏时长建议控制在 10-15 分钟,避免学生因过度兴奋而分散注意力,影响后续教学环节。
(三)注重游戏后的总结与反馈
游戏结束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总结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购物模拟”游戏后,让学生分享“付钱”过程中用到的加减法,明确游戏与数学知识的关联,确保教学效果。
四、结论
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知识掌握的效率,还能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把握“教学为主、游戏为辅”的原则,合理设计游戏活动,让数学课堂既有趣味性,又不失科学性,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