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应用中的现实问题与优化策略
谢长清
镇巴县教育发展服务中心 陕西汉中 723600
小学美术教育是农村小学生审美素养培育、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受限于地域资源,常面临“教材单一、教具匮乏、视野狭窄”的困境。信息技术凭借资源共享、交互性强等优势,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抓手。然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信息技术的价值未充分发挥,反而因各类问题陷入“用而不活”“用而无效”的尴尬境地,亟需系统梳理与解决。下面简要谈谈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应用中现实问题以及采取的优化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应用中的现实问题
(一)硬件设施“有却不足”,难以支撑教学需求。多数农村小学虽已配备基础信息技术设备,但存在“数量不够、性能不优”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学校仅配备 1 间多媒体教室,美术课需与其他学科“抢场地”,学生操作设备不足;另一方面,现有设备老化严重,所有电脑使用年限超过 5 年,运行数字绘画软件时频繁卡顿,投影仪亮度不足导致美术作品细节无法清晰呈现,网络带宽多低于100M,在线播放 4K 画质的美术教学视频时缓冲时间超过 3 分钟,严重打断教学节奏。
(二)教师应用能力“会却不精”,缺乏深度融合意识。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大部分教师仅能熟练使用 PPT 播放图片、视频,对 Procreate、Photoshop 等专业美术软件的掌握率非常低,更无法利用 AI 绘画工具辅助学生创意生成。此外,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定位存在偏差,在课堂中信息技术仅作为“电子黑板”的替代品,未能结合美术教学特点设计交互活动 ,如在“剪纸创作”课上,仅播放剪纸步骤视频,未利用 AR 技术让学生直观观察剪纸的立体结构,导致技术优势难以转化为教学实效。
(三)教学资源“多却不优”,适配性与安全性不足。网络上的美术教学资源看似丰富,但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优质资源稀缺。一方面,资源适配性差, 60% 的免费资源面向城市学生设计,涉及“地铁壁画”“城市雕塑”等农村学生陌生的主题,而“农村窗花”“秸秆画”等本土美术资源仅占 5% ;另一方面,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资源存在色彩失真、知识点错误等问题,且部分免费资源植入弹窗广告,甚至包含低俗图片,教师需花费大量时间筛选,仍难以保证资源安全性。同时,农村小学经费有限,无法采购付费优质资源库,进一步加剧资源困境。
(四)家校协同“弱却关键”,技术应用缺乏延伸。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多局限于课堂,未延伸至家庭场景。一方面,农村家长认为“美术是副科,没必要用电脑学习”,对孩子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美术持反对态度;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缺乏基础电脑操作能力,无法指导孩子完成课后数字美术作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巩固。此外,学校未搭建家校协同的美术学习平台,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与成果,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应用中的优化策略
(一)分层完善硬件设施,构建“够用、适用”的教学环境。政府需加大专项投入,按照“校均1 间专用美术多媒体教室、生均1 台教学终端”的标准更新硬件,优先为偏远农村小学配备 500M 以上宽带;学校可联合本地企业开展“技术助学”合作,争取募捐数位板、3D 打印机等专业设备,同时建立设备定期维护机制,确保设备完好率达 95% 以上。此外,针对农村家庭设备不足的情况,学校可开放多媒体教室周末使用权限,满足学生课后创作需求。
(二)精准开展师资培训,提升“专业、创新”的应用能力。教育部门应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基础层培训聚焦 PPT 高级功能、资源筛选技巧,确保全员掌握;进阶层培训引入数字绘画、AR 美术教学工具实操,培养“种子教师”;创新层培训组织跨校教研,邀请城市优秀美术教师分享“技术融合教学案例”,如“用 AI 生成乡村风景后进行绘画改编”。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美术教师绩效考核,设立“最佳技术融合课例”奖项,激发教师创新动力。
(三)建设本土资源库,打造 “优质、安全” 的资源体系。由县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农村美术教师、民间艺人共同开发本土美术资源库,涵盖 “农村民俗美术”“乡土材料创作”等模块,如拍摄本地老艺人制作竹编的教学视频,扫描农村古建筑纹样制成数字素材;与权威教育平台合作,采购经过审核的低价优质资源,过滤广告与不良内容;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允许教师上传自制微课、课件,实现区域内资源互通,降低资源获取成本。
(四)强化家校协同引导,搭建 “联动、共育”的支持网络。学校定期举办“美术教育开放日”,邀请家长体验数字美术课堂,如一起用手机 APP 制作家庭肖像画,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开设家长培训班,教授基础电脑操作与作业指导方法;搭建微信小程序形式的家校协同平台,实时推送学生美术作品、学习任务,方便家长查看与监督,同时设置 “家长留言区”,及时反馈意见,形成 “课堂教学 + 家庭延伸”的良性循环。
总之,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结合农村教育实际,解决硬件、师资、资源、协同等多维度问题。通过完善设施、提升师资、建设本土资源、强化家校协同,推动信息技术真正融入美术教学全过程,让农村小学生借助技术感受美术魅力,实现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未来,还需持续关注农村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应用策略,让信息技术成为农村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