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教学实践分析
杨晓东
湛江市麻章中心小学 广东省湛江市 52409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教育价值,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此项研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德育价值,探讨其与小学德育结合教学的重要性并探索实际可行的融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来源,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把这种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能让学生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里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使他们从小懂得民族精神内容,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打下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
(二)丰富德育内容,提升德育实效性
传统德育因为内容太抽象,显得比较枯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具体的内容素材,从二十四孝中包含的孝道道理,到传统家训中的修身方法,这些具体的内容能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德育。学生在阅读故事、体验情境过程中慢慢受到慢慢影响,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式的德育效果差的问题,使品德教育真正进入头脑和心中。
(三)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德才兼备”,这与素质教育理念非常一致。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注意力以及审美能力,传统体育武术能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背诵诗词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人文情感,这些活动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文化资源,搭建 “课内外联动” 融合平台
这种办法注重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把它们变成适合小学生理解特点的教学材料,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熏陶与品德教育的融合。在语文课上,可以挑选《三字经》《弟子规》中的重点内容开展专题教学。讲到“亲有疾,药先尝”时,结合现在家庭生活安排“我为父母分碗筷”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给生病家人端水送药的过程中感受孝顺的意义;数学课上可以加入传统度量文化,在讲解“半斤八两”的来源时,引申出“公平交易”的诚信教育,组织学生模拟古代集市买卖,用自制的“斗”“斛”进行物品交换,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童叟无欺”的含义。课外活动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月”系列活动: 春节前组织“写春联·送祝福”活动,学生在练习书法时了解“福”字的文化内涵并把春联送给社区老人,表达敬老的美德;清明节举办“缅怀先烈·传承家风”主题班会,学生讲述祖辈奋斗经历,制作“家风卡片”并贴在班级文化墙上;端午节举行包粽子比赛,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包粽子的过程中感受“同舟共济”的集体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 “体验式探究” 教学模式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项目学习等体验方式,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将德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立”,提升文化认同感与品德内化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友善待人”单元,可设置“孔子周游列国”沉浸式体验课程。教师搭建简单的“列国”场景,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弟子及各国百姓,演“孔子问礼于老子”“子贡赎人”
等故事,在“子贡赎人不受金”的情节中引导学生探讨论“做好事是否需要回报”,了解“君子喻于义”的价值观念,课后开展“校园友善使者”活动,学生分组记录身边互助行为,用连环画形式改编为“新时代论语故事”,美术课可以结合“工匠精神”组织陶艺制作,从讲述宋代哥窑“冰裂纹”的形成传说开始,让学生感受工匠“千锤百炼”的坚持。学生在制作陶器时,要完成揉泥、拉坯、烧制等多个步骤,教师借此传达“精益求精”的品质教育。当作品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理解“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养成尊重礼仪、重视品德的习惯。
(三)构建协同机制,形成 “家校社共育” 融合生态
这个方法旨在打破教育之间的隔阂,将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资源结合起来,建立全面的传统文化德育体系。通过明确各自的责任、设立合作机制,使文化德育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形成共同的教育力量,实现长期、日常的品德教育。学校可以与社区文化站一起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每月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请剪纸艺人来教学生时,讲解“喜字成双”体现家庭和睦的道理;学习皮影戏表演时,编排“二十四孝”的故事剧目,让学生在学技艺过程中体会孝道。同时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用学到的技艺为老人剪纸、演皮影戏,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变成实际行动。学校定期举办“亲子文化节”,安排“家风故事会”“传统美食制作”等环节,让家长在参与中明白传统文化德育的重要性因此成为教育的支持者、引导者。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同本地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化德育研学路线”,学生参观“古代清官展”时,通过林则徐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奏折,了解爱国以及清廉的品质;在“民间契约展”前,讨论“一诺千金”体现的诚信精神。研学结束后,布置“我为文物写品德标签”的任务,让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转化为对自身行为要求,博物馆定期给学校提供“文物德育微课”视频,供家长、学生一起学习,形成“馆校联动”的长期教育机制。
结束语:
这种方法从开发资源、创新方式到建立合作机制,为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结合提供了可实施的路径。它们将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具体做法,使德育更加形象、有效。今后继续运用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培养品德,帮助他们成为既有文化自信又有良好道德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许建校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德育实施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5,(11):17-19.
[2] 刘业强 ; 李燕燕 ; 张俊玲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J].《基础教育论坛》,2024,2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