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的非遗传承与研究
严崇坤 李林莹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东北秧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承载着东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它起源于东北地区,是民间自娱与祭祀活动相结合的舞蹈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文化传承意识的淡薄、传承人才的匮乏、资金支持的短缺以及表演场地和道具等物质基础的消失,都严重威胁着东北秧歌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东北秧歌的传承途径,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北秧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
东北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与农耕祭祀、劳动生活紧密相连。最初,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为协调动作、减轻疲劳而形成的一些有节奏的动作和身体摆动方式,后来逐渐融入了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元素,带有祈福和驱邪的寓意。也有观点认为其与古代军事活动有关,古代军队的队列行进和舞蹈动作流传到民间,经过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了扭秧歌的一部分。康熙年间,东北秧歌已逐渐发展为节庆活动,最初用于祈求风调雨顺,后演变为节庆社交的重要载体,至今约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移民将各地艺术形式带到东北,与各民族的舞蹈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东北秧歌。
(二)文化内涵
东北秧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东北人民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它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通过欢快的舞蹈动作和热闹的表演氛围,表达了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同时,也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传承了古代祭祀活动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文化传统。在家族观念方面,东北秧歌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家族活动中的表演,强化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体现了对家族的尊重。此外,东北秧歌还反映了东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是研究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
(一)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的主要表演形式有“高跷秧歌”“地秧歌”和“寸跷秧歌”三种。“高跷秧歌”表演者双脚踩在高跷上进行舞蹈,动作幅度较大,技巧性强,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地秧歌”则是在平地上表演,更加贴近生活,动作灵活多样;“寸跷秧歌”的特点是表演者脚下绑着短小的木跷,舞蹈风格独特,步伐轻盈。此外,东北秧歌还常伴有早船、竹马、太平车、跑驴等表演形式,丰富了其表演内容。
(二)舞蹈动作
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风格独特,具有稳中浪、浪中耿、耿中跳的特点,融合了泼辣、诙谐、沉稳的风格,通过扭腰、甩肩、踩踏等动作展现刚柔并济之美。其韵律以上身动律的扭、摆、圆,和双膝盖屈伸的软、硬、颤来体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韵律和节奏。女角动作讲究内敛、含蓄、端庄,男角动作则更加豪放、有力,男女角色相互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音乐特点
东北秧歌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唢呐和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唢呐的声音高亢明亮,锣鼓的节奏热烈欢快,两者相互配合,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音乐节奏丰富多样,有快有慢,能够配合舞蹈动作的变化,增强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东北秧歌的音乐还常常融入当地的民间曲调,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四)服饰与道具
东北秧歌的服饰以戏曲服饰为主,根据所表现的人物而定,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常见的服饰有彩绸袄裤、绣花长裙等,搭配彩色的头巾、腰带等配饰。最常见的道具是手绢与扇子,舞者通过对手绢和扇子的运用,如抛、转、翻、抖等动作,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美感,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三、东北秧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文化传承意识淡薄。年轻一代更多地被现代流行文化所吸引,对东北秧歌等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东北秧歌的传承后继无人。
(二)传承人才匮乏
由于东北秧歌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学习过程较为艰苦,且经济效益不明显,导致愿意学习和传承东北秧歌的人越来越少。同时,现有的传承人才年龄偏大,年轻一代传承人才断层,使得东北秧歌的技艺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三)缺乏资金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人才培养、表演活动、道具制作、场地租赁等方面。然而,目前东北秧歌的传承活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许多秧歌队伍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开展正常的活动,制约了东北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四)表演场地和道具等物质基础消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表演场地如农村的晒谷场、街头巷尾等逐渐减少,而城市中适合东北秧歌表演的公共场地有限。同时,一些传统的秧歌道具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且市场需求较小,导致道具制作的传承也面临困难,这些物质基础的消失给东北秧歌的传承带来了很大阻碍。
(五)现代文化冲击
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如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东北秧歌等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四、非遗视域下东北秧歌的传承途径
(一)教育传承
将东北秧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兴趣班。在中小学,可以通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融入东北秧歌的元素,如学习秧歌的基本动作、欣赏秧歌音乐、了解秧歌文化等,培养学生对东北秧歌的兴趣。在高校,舞蹈、音乐、艺术教育等专业可以开设东北秧歌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专业的秧歌表演人才和研究人才。例如,长春人文学院自2020 年被教育部批准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东北秧歌)传承基地以来,将《东北秧歌》纳入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了 3 门校级公选课和3 门专业课,还组建了两个校级社团,吸引了千余名师生积极参与,形成了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专家和秧歌表演艺术家,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和教育层次的东北秧歌教材和教程。教材内容应包括东北秧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舞蹈动作、音乐特点、服饰道具等方面,使学习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东北秧歌。同时,教材的编写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加强东北秧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邀请资深的秧歌艺人走进校园,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传承原汁原味的东北秧歌技艺。此外,还可以鼓励高校相关专业培养东北秧歌方向的研究生,为中小学和高校输送专业的师资人才。
(二)社区传承
在社区中定期开展东北秧歌表演、培训、交流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可以组织社区秧歌队伍,利用社区广场、公园等公共场地进行排练和表演,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举办秧歌比赛、文化节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东北秧歌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吉林省长春人文学院与长春市 15 个社区建立东北秧歌传承基地合作单位,辐射带动万余人参与到东北秧歌的学习和传承中。在社区建立东北秧歌传承基地,为秧歌队伍提供固定的排练场地、道具存放场所和交流平台。传承基地可以邀请专业的秧歌艺人进行指导,组织开展各类传承活动,培养社区中的秧歌骨干和传承人才。此外,传承基地还可以与学校、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文化交流和传承活动,扩大东北秧歌的影响力。鼓励和培养社区中的东北秧歌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的宣传和服务,推动东北秧歌在社区中的传承和发展。志愿者可以协助组织秧歌活动、教授秧歌技艺、传播秧歌文化等,为东北秧歌的社区传承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志愿者活动,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东北秧歌的传承中来,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三)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开设东北秧歌相关的节目、专栏和报道,宣传东北秧歌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和传承现状。例如,制作东北秧歌的专题纪录片、综艺节目、访谈节目等,通过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认识东北秧歌。同时,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关于东北秧歌的文章、评论和报道,深入挖掘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开展东北秧歌的线上传播。制作和发布东北秧歌的短视频、直播、图片等内容,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和社交互动,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和爱好者。例如,一些秧歌艺人通过在抖音上发布东北秧歌的表演视频,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关注,使东北秧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交流和比赛等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东北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举办东北秧歌文化传播活动,如文化展览、艺术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北秧歌。例如,举办东北秧歌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东北秧歌的发展历程、服饰道具、表演图片等资料,让观众直观地感受东北秧歌的文化魅力。同时,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东北秧歌艺术讲座,讲解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提高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四)节日庆典
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东北秧歌表演活动,将东北秧歌融入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通过传统节日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欣赏东北秧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春节期间,各地的秧歌队伍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盛大的秧歌表演,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举办以东北秧歌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如秧歌节、民俗文化节等,邀请各地的秧歌队伍参加表演和比赛,展示东北秧歌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同时,文化节庆活动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东北秧歌,推动东北秧歌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国家重大庆典活动、地方庆典活动以及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安排东北秧歌表演节目,展示东北秧歌的独特风采和文化价值。通过重大庆典活动的平台,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东北秧歌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五)创新与科技应用
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对东北秧歌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对秧歌的舞蹈动作、服装、道具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形成完整的数字档案,为后续的传承与教学提供便利。同时,利用 VR 和 AR 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东北秧歌的表演,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化的沉浸式传播。例如,通过 VR 技术,观众可以仿佛置身于秧歌表演现场,与舞者一起互动,增强对东北秧歌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结语
东北秧歌的活态传承需兼顾“守正”与“创新”。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保护、教育传承与社区自组织模式,保留其文化基因与原生魅力;另一方面,借助文旅融合、跨界合作与新媒体传播,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双重螺旋结构”理论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即构建保护范式与活化再生互促的双链条,为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冯佳玮 . 浅谈东北秧歌的现代化发展 . 艺术家 ,2025(01).
[2] 郝婧玮 . 探析独具地域特色的东北秧歌 . 尚舞 ,2024(04).
[3] 郝茂繁 ; 王冉 . 东北秧歌的发展变化及传承 . 参花 ,2024(15).
[4] 刘振宇 . 走进东北看秧歌 . 云端 ,2024(23).
[5] 张万励. 地域文化对东北秧歌风格影响的研究. 参花( 下),2022(07).
[6] 郝梓含. 东北秧歌的发展与传承方向研究. 中国文艺家,2020(05).
[7] 石瑛. 浅谈东北秧歌对东北民歌《新货郎》的艺术影响 . 参花( 上),2018(07).
[8] 姜洋; 李超玮; 赵源. 地域文化对东北秧歌风格影响的研究. 尚舞,2024(15).
[9] 杨丹妮; 胡中辉; 王珊. 新时代下东北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艺术品鉴,2021(29).
[10] 曲佳楠. 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色分析. 艺术品鉴,20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韵传薪,舞势焕新’—东北秧歌的非遗活态实践路径与多元场景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严崇坤,男,现通化师范学院本科在读李林莹,女,通化师范学院助教,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