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应用

作者

孙凯

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实验学校215600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要注重资源的运用,以充实教学的过程,带给学生更真切的体验,乡土资源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其中蕴含着别具意义的教育元素,是新时期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合适的乡土资源,以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景,很好导入新课,充实现有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略更厚实的历史世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内外兼修的教育效果。从而以乡土资源为教学媒介,帮助学生学深悟透历史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教学策略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师多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能做题得高分即可,在教学中利用的资源以教材和多媒体为主,这些资源仅能满足正常教与学需求,无法带领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变革初中历史教学,2022年新课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重塑,要求多运用合适的资源以帮助学生触摸真实的历史,实现以史为鉴的目标。而运用乡土资源就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学生在熟悉资源的帮助下,能遨游于历史的时空,去真实体会历史的存在,彰显历史的教育力量。

一、借助乡土资源创设情境,以实现高效的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重点,只有高效导入,才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而通过情境再现,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璀璨,进而能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而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更加有趣、熟悉的导入情境,自然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更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良好的导入效果。教师在借助乡土资源创设导入情境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社会阅历的现状,组织学生去身边发掘和发现合适的乡土资源,并且提供给教师,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需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新课导入情境,因为学生参与到了情境的创设中,所以情境对他们更具吸引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对抗日战争历史充满探究的热情,需要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导入情境,情境要以本地域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资源为基础。如本地区是新四军重要的战斗地区,境内有大量战争遗址,并且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录制的纪录片就是很好的新课导入视频。教师在新课伊始,首先为学生设置新课导入问题:为什么抗日战争的根据地都建立在山区、农村,接着将纪录片展示给学生,因为学生对本地区的新四军英勇故事都非常熟悉,也参观学习过纪念馆,对纪录片中的内容非常熟悉。在新课导入问题的引导下,在纪录片的启发下,对本地区的各种红色教育资源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对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也就实现了很好的新课导入。

教师在创设新课导入情境的时候,还需要结合乡土资源及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任务或问题,这样学生不会停留于情境表面的热闹,而是会以情境为支撑,渴望学习新知去探究问题、完成任务,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借助乡土资源丰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真实全面的历史

历史是一部浩瀚无边的书籍,教材中收录的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而且教材中的知识无法带给学生感同身受的历史感悟,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更真实全面的历史,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借助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因为本土化的历史资源比较“小众”,学生也有机会直接参观、接触,既是书本知识的深入,也是书本知识的拓展。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取合适的乡土历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延伸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乡土资源带至学校,或者邀请民间历史学者到校授课。如此应用乡土资源,可将历史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对教育学生敬畏历史,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考古发现是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路径,也是真实再现历史的关键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如教师在讲解汉代历史的时候,本地区有一座汉代诸侯王的陵墓,出土了很多的文物,也建了一座汉王陵博物馆,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真实汉朝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资源。一方面借助多媒体展示汉王陵出土的各种文物,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次在线教学,邀请博物馆的讲解员在线为学生讲解馆内的文物,为学生讲述汉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过拓展课堂,将学生引入神奇的汉王陵博物馆中,与历史的时空进行碰撞,再加上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带给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学习感悟。

将教材内容与地方历史、文化等乡土资源相结合,能够增加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效拓展教学阵地范围,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当地历史和国家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内外兼修的教育目标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浅层次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深层次目标是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能收获更多成长的力量,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家乡自豪感等。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要带领学生跳出书本的桎梏,充分借助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历史的时代价值,从历史中获取有助于自己全面成长的力量与养分,能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历史,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厚度。教师在新课教学结束后,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历史资源,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后去完成,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还需要撰写实践报告,一方面推动学生不断增强实践本领,另一方面带给学生对乡土历史、书本历史的二次回味、感悟。

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真实感受到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感受到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需要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主要要求是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后,能对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一次大调查,从建国初期本地区农田亩数、平均每亩产值、农户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主要的支出,到现在各种数据的变化,并且要将数据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都能梳理出来。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的日新月异,感受到社会主义对中国快速发展、人民幸福生活的积极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师组织和实施实践活动需要合理地安排和策划,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当引导者,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发挥创意和独立思考,进而致力于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资源是教学的保证,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是对现有教育资源的有力补充。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发掘和应用有效的乡土资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借助乡土资源创设情境,以实现良好的新课导入,借助乡土资源丰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真实全面的历史,借助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内外兼修的教育目标。从而以学生熟悉的、具有多样教育可能的乡土资源为教学媒介,深化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钰惺.例说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求知导刊,2020(05):31-32.

[2]李丹丹.实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参考,2023(07)13-15.

[3]刘星星.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