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AI + 新商科”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
黄甜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推动产教融合落地,为传统商科向“新商科”转型提供了政策支撑。新商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而产教融合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纽带。
当前,产教融合在商科领域的实践仍存在短板:一是政策多为方向性引导,企业、学校、政府三方权责界定模糊;二是部分高校对产教融合理解表面化,仅停留在“企业参观”“短期实习”等浅层次合作;三是 AI 技术与商科教学的融合程度不足,难以匹配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成为新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AI + 新商科”的内涵与融合路径
AI 技术为新商科教育注入了“技术 + 商业”的双重基因,其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提升教学精准度。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教师可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行为,识别知识薄弱点,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避免“一刀切”式教学。
其二,模拟真实商业场景。智能决策系统可构建贴近行业实际的虚拟商业环境,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开展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三,推动教育资源升级。智能题库、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行业案例数据库等资源的建设,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学习支持。
3 产教融合视角下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构建
3.1 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元育人的核心在于“需求导向”,需建立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培养方案制定机制。首先,组建“校企专家委员会”。成员涵盖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定期开展行业需求调研,明确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需具备的“三大能力”—— 数字学习力、数字思维力、数字创新力。其次,动态调整培养目标。例如,针对电商行业对“AI 直播运营”人才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智能直播策划”“用户流量数据分析”等模块;。最后,建立培养方案评估机制。每学年邀请企业参与学生能力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重点,确保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一致。
3.2 共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双元育人模式的核心载体,需围绕“AI 技术 + 商科知识”构建模块化结构:
一是增设 AI 基础模块。开设《大数据分析基础》《机器学习与商业应用》《智能商业系统》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 Python 数据处理、SQL 数据库操作、基础算法原理等技能,为技术与商科的融合奠定基础。
二是改造传统商科课程。在《市场营销学》中融入“AI 消费者行为分析”章节,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如何用聚类算法划分用户群体。
三是开发校企特色课程。由校企共同编写《AI 商业案例分析》《企业数字运营实战》等教材,收录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
3.3 设计分层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校内实训+ 企业实践 + 项目实战”的分层体系:
校内实训方面,依托校企共建的“AI + 新商科”实训基地,搭建模拟商业环境,可模拟 AI 直播带货、智能客服运营等场景,学生在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学习”到“技能应用”的过渡。
企业实践方面,推行“3+1”实践模式(3 年校内学习 +1 年企业实践),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如在营销岗位协助企业开展 AI 精准营销活动。
项目实战方面,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或创业大赛。例如,协助企业完成“用户满意度数据分析”“产品销量预测”等小型项目,或组队参加“全国新商科创新创业大赛”,将 AI 技术与商业创意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4 双元育人模式实施的挑战
4.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
一方面,企业需投入资金建设实训基地、派遣导师、提供项目资源,短期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周期长(通常为 3-4 年),企业难以快速获得回报,且存在培养的学生被其他企业“挖走”的风险。
因此,一方面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高校为企业提供技
术支持,企业将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技术研发 - 人才培养 - 成果转化”的闭环。另一方面,推行“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降低企业招聘成本与人才流失风险。
4.2 师资力量薄弱
“AI + 新商科”教学对师资的要求较高,需同时具备商科理论功底与 AI技术能力,但当前高校师资存在明显短板。多数教师为传统商科背景,缺乏AI 技术知识,难以胜任《大数据分析》《智能商业系统》等课程教学,同时,高校与企业交流渠道有限,教师难以接触行业最新技术与实践案例,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因此,一方面加强教师技术培训。高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 AI 技术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通过实际项目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引进企业兼职导师。邀请企业技术骨干、高管担任兼职教师,承担《AI 商业实战》《行业案例分析》等课程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项目。此外,推行“教师企业挂职”制度,了解行业动态;同时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优化师资结构。
4.3 教学资源整合困难
从资源属性看,学校资源以理论知识为主,企业资源以实践项目为主,难以直接融合;从管理层面看,学校与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不同,资源共享需协调多方利益,存在沟通成本高、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
因此,一是搭建“AI + 新商科”资源共享平台。线上板块整合校企双方资源,学生可随时查阅学习;线下板块设立共享实训中心,配备企业提供的 AI设备,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二是建立资源整合管理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学校负责平台日常运营与资源更新,企业负责提供最新行业数据与实践项目。三是制定资源评估标准。从“实用性”“时效性”“适配性”三个维度对共享资源进行评估,淘汰过时、低效的资源,确保资源与教学需求、行业发展同步。
参考文献:
[1] 刘秀. 产教融合助力新商科数字化升级与人才培养 [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 (8):175-178.
[2] 梁运吉, 于佳弘, 梁梓潞等. 产教融合视域下新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对外经贸 ,2024 (1):144-147.
[3] 周婷, 王佳. 科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J]. 高教学刊 ,2024,10 (20):133-136.
[4] 区长英, 钟秉盛. 产教融合赋能高职院校“五商五能”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J]. 广东教育(职教), 2024 (7):36-38.
[5] 王明总, 吴炳科, 黄荣. 新商科专业集群发展与数智化融合探索 [J].广西教育 ,2023 (30):27-31.
[6] 卜新宇, 杨晓翔. 面向数字经济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以福建商学院为例 [J].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4 (1):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