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设计与策略研究
张颖
黑龙江省逊克县第二中学校 16449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段教育中逐步养成,契合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2022 年新课标将其深度融入义务教育各学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育人”为核心,依托四大领域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但当前部分初中此课程存在主题脱离生活、与素养目标脱节、实施形式化问题,如“科技与未来”空泛、“传统文化传承”缺实践,使素养培养流于浅层,故探索素养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迫在眉睫。
(二)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将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深度结合,丰富了实践育人的理论体系,为课程设计提供明确的素养导向框架;实践层面,通过具体案例与可操作策略,为初中教师提供课程开发的实际参考,帮助教师摆脱“主题难选、实施难落地”的困境,真正实现“以素养为目标,以实践为路径”的课程价值。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
(一)主题设计原则
1. 生活化原则
主题需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贴近校园、社区或社会热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例如,针对校园“午餐浪费”现象,设计“校园餐桌文明实践”主题;结合社区“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我为社区焕新出主意”主题。此类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参与维度)。
2. 素养导向原则
每个主题需明确核心素养目标,避免“为活动而活动”。例如“校园节水方案设计”主题,需明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文化基础)、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参与)与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创新),并在活动中通过“数据调查 —方案设计 — 实践验证”等环节,落实素养目标。
3. 实践性原则
主题需具备可操作的实践载体,确保学生能通过“动手做”完成任务。例如“传统剪纸文化传承”主题,不能仅停留在资料收集,需设计“走访剪纸艺人 — 学习剪纸技艺 — 设计校园剪纸作品 — 举办剪纸展览”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人文底蕴),提升动手能力(实践创新)。
4. 开放性原则
主题设计需预留生成空间,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调整内容。例如“社区老字号文化调研”主题,学生可自主选择“老字号饮食”“老字号手工艺”等子主题,自主制定调研方案,体现“学生为主”的课程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
(二)主题设计流程
1. 需求分析
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收集需求 ——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如“关注环保”“喜欢传统文化”);结合学校特色(如科技特色校可侧重“科技实践”主题);对接社会热点(如“双碳目标”“乡村振兴”),确保主题兼具趣味性与教育价值。
2. 目标设定
根据需求分析,明确主题的核心素养目标。以“乡村研学:走进家乡种植园”主题为例,设定目标: ① 通过调查种植园生态环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文化基础); ② 通过参与采摘、制作,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实践创新); ③ 通过了解家乡种植园产业发展,增强家乡认同(责任担当)。
3. 内容建构
围绕目标设计“基础 + 拓展”的内容模块。基础模块为全体学生必做内容(如种植园调研),确保核心素养基本达标;拓展模块为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如设计种植园文创产品、撰写种植园生态保护建议),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4. 评价设计
同步设计与素养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 + 成果评价”结合。例如“校园垃圾分类实践”主题,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调查态度、合作表现(采用小组互评、教师观察记录);成果评价关注垃圾分类方案的科学性与推广效果(采用学生自评、社区评价),全面反映素养达成情况。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协同培训,提升主题设计能力
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缺乏课程设计经验。需构建“校本培训 + 校外联动”的培训体系:一是校本培训中,开展“主题设计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 — 分组设计 — 互评改进”,帮助教师掌握素养导向的设计方法;二是校外联动,邀请综合实践课程专家、优秀教师到校指导,或组织教师到课程实施优秀的学校观摩学习,借鉴“主题设计 —实施 — 评价”的完整经验。例如,某初中与当地师范院校合作,开展“每月一主题”设计培训,教师的主题设计能力显著提升,课程实施质量提高 30% 。
(二)整合多元课程资源,为主题实施提供支撑
课程资源不足是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需从三方面整合资源:一是校内资源,利用实验室、校园农场、社团活动等,为主题提供实践空间(如“校园农场种植”主题可利用校园农场开展实践);二是社区资源,与社区居委会、文化馆、企业等建立合作,争取实践场所与指导力量(如“老字号调研”主题可依托社区老字号企业,邀请艺人担任指导教师);三是家庭资源,通过家长会、家长群,鼓励家长参与课程(如“家庭环保实践”主题,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家庭垃圾分类记录)。
(三)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保障核心素养落地
传统评价多关注成果,忽视过程与素养发展。需建立“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评价 + 校外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学生自评,通过“活动反思日记”,让学生梳理自己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二是小组互评,聚焦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帮助同伴;三是教师评价,采用“素养发展记录表”,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关键行为(如提出创新建议、解决实际问题);四是校外评价,邀请社区、企业等合作方,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如宣传活动效果、志愿服务表现)进行评价。例如,“社区环境小卫士”主题中,社区居委会对学生的志愿引导活动进行评价,反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沟通能力发展情况,为素养评价提供真实依据。
四、总结
研究表明,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以真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主题设计原则与流程确保素养目标落地。实施中需强化师资培训、整合校内外资源,并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案例显示,该策略显著提升课程质量,帮助教师突破设计困境,真正实现“以素养为目标,以实践为路径”的育人价值,为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于忠林 . 核心素养下初中综合实践探究课程开发与实施 [J]. 学苑教育 , 2024(18):28-30.
[2] 庞启星 , 王瑞荣 . 核心素养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J]. 环球慈善 , 2024(12):020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