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排涝管网改造提升施工技术
王彭涛
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2
引言:
排涝管网改造提升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因管网老化、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不足导致的内涝问题。由于老城区空间狭窄、地下管线复杂、交通压力大,涉及居民生活、历史建筑保护等多重因素,工程设计与施工需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及社会影响。
一、主要问题
(1)山区面积大、暴雨集中,城市硬化率高,易形成较强径流。
(2)低洼地势,容易造成排水不畅,水面调蓄面积萎缩,不利于排
(3)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低、管道淤积、城镇排水能力不足。
(4)外河高水位时期频繁,部分区域地势偏低,无强排措施,外水倒灌,防涝体系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设计优化策略
1. 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老城区排涝管网改造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掌握现状数据,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1 地下管线探测
采用探地雷达(GPR)、管线探测仪等设备,对地下管线进行精准定位,明确其类型、埋深及走向,避免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管线破坏。探地雷达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能够非破坏性地探测地下管线位置和深度。管线探测仪则通过电磁感应原理,精确识别金属管线的走向和埋深。
1.2 地形与水文调查
通过地形测绘、地下水位监测及历史内涝数据分析,掌握区域地形起伏、汇水面积及排水瓶颈。地形测绘采用全站仪、GPS 等设备,精确测量地形高差和坡度。地下水位监测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历史内涝数据分析识别易涝区域和排水瓶颈。
1.3 排水能力评估
基于 SWMM 或 InfoWorks ICM 软件,模拟现状管网在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排水能力,识别薄弱环节。SWMM 模型通过输入降雨数据、地形数据和管网数据,模拟管网在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排水能力,识别排水瓶颈和易涝区域。InfoWorksICM 软件则通过三维建模和动态模拟,精确评估管网的排水能力和内涝风险。
2. 管网布局优化
针对老城区空间受限的特点,管网布局需遵循“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的原则。
2.1 分区排水设计
根据地形高差与汇水特征,将区域划分为若干排水单元,分别设计独立的排水系统,避免大范围汇水导致局部内涝。分区排水设计通过划分排水单元,减少汇水面积,降低排水压力。
2.2 管径与坡度优化
结合流量计算结果,合理确定管径与坡度,确保排水能力满足设计重现期要求。管径优化通过计算设计流量,确定合理的管径尺寸,确保排水能力。坡度优化通过计算地形高差,确定合理的坡度,确保排水顺畅。
2.3 调蓄设施设置
在低洼区域或排水末端设置调蓄池、雨水花园等设施,缓解暴雨期间管网压力。调蓄池通过蓄积雨水,减少管网排水压力。雨水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的渗透作用,滞蓄雨水并减少径流峰值。
3. 材料与结构设计
管网材料与结构设计需兼顾耐久性、经济性及施工可行性。
3.1 管材选择
优先选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玻璃钢夹砂管、钢筋混凝土管等耐腐蚀、抗渗性强的材料,减少后期维护成本。HDPE 管具有耐腐蚀、抗渗性强等优点,适用于老城区排涝管网改造。玻璃钢夹砂管具有强度高、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适用于高流量排水系统。
3.2 检查井设计
采用预制装配式检查井,提升施工效率,减少现场湿作业对环境的污染。预制装配式检查井通过工厂预制,现场组装,减少施工时间和环境污染。
3.3 接口密封设计
采用橡胶圈密封或热熔连接技术,确保管道接口严密,防止渗漏。橡胶圈密封通过橡胶圈的弹性变形,确保管道接口严密。热熔连接技术通过加热管道接口,使其熔合,确保接口严密。
4. 排水系统优化
在低洼地段增设雨水口,提高收集效率;在地势低洼区域建设提升泵站,解决排水不畅问题;建设地下调蓄池或雨水花园,缓解暴雨期间排水压力。
5. 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
在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实现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的有机结合。
5.1 透水铺装
在人行道、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雨水下渗量。透水铺装通
过多孔材料,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透水铺装材料包括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
5.2 下沉式绿地
在道路两侧或小区内设置下沉式绿地,滞蓄雨水并减少径流峰值。下沉式绿地通过低洼设计,滞蓄雨水并减少径流峰值。下沉式绿地设计需考虑植物选择和排水系统,确保滞蓄效果和排水顺畅。
5.3 雨水回用系统
在条件允许的区域设置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用于绿化灌溉或道路冲洗。雨水回用系统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或道路冲洗,减少自来水用量。雨水回用系统设计需考虑收集、储存和回用三个环节,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三、施工技术分析
1. 非开挖施工技术
非开挖技术是老城区排涝管网改造的首选方案,可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交通与居民生活的影响。
1.1 顶管施工
适用于埋深较大( >4m )或穿越交通主干道的管道铺设。通过液压顶进设备将预制管道从工作井顶入接收井,施工精度高,对地面干扰小。顶管施工通过工作井和接收井,将预制管道顶入地下,减少地面开挖。
1.2 水平定向钻进
适用于长距离、小管径管道铺设。通过钻机定向钻孔并拉入管道,适用于跨河道或穿越建筑物区域。水平定向钻进通过钻机定向钻孔,拉入管道,减少地面开挖。水平定向钻进需考虑地质条件和管道材质。
1.3 管道内衬修复
对老旧管道进行内衬修复,如 CIPP(原位固化法)或螺旋缠绕法,延长管道使用寿命,避免大面积开挖。CIPP 通过将树脂浸渍的软管插入旧管道,加热固化形成新管道。螺旋缠绕法通过将带状材料螺旋缠绕在旧管道内,形成新管道。
2. 开挖施工技术
在无法采用非开挖技术的区域,需进行局部开挖施工,需特别注意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2.1 分段施工
将工程划分为若干小段,逐段施工,减少对交通和居民的影响。分段施工通过划分施工段,逐段施工,减少施工影响。分段施工需考虑施工顺序和交通疏导,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2 支护措施
在开挖区域设置钢板桩、横列板等支护结构,防止塌方,确保施工安全。支护措施需考虑地质条件和开挖深度,确保支护效果和施工安全。
2.3 快速回填
管道安装后及时回填,恢复路面,减少施工时间。快速回填需考虑回填材料和压实度,确保回填效果和路面质量。
3. 质量控制与验收
施工质量是排涝管网改造工程的核心,需严格把控各环节质量。
3.1 管道安装质量
确保管道接口严密、坡度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后期渗漏或排水不畅。管道安装质量通过严格把控管道接口和坡度,确保排水顺畅。管道安装质量需考虑管道材质和施工工艺,确保管道质量和排水效果。
3.2 闭水试验
对新建管道进行闭水试验,检查是否存在渗漏。闭水试验通过充水检查管道渗漏,确保管道质量。闭水试验需考虑试验压力和持续时间,确保试验效果和管道质量。
结语:
老城区排涝管网改造提升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现状条件与未来需求,在施工阶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通过精细化设计、智慧化施工与生态化协同,可有效提升老城区排水能力,改善城市内涝问题,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伟业 . 基于城镇污水管网改造的工程实践与思考 [J]. 给水排水,2024.60(S2)610-613
[2] 麻芳. 智慧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改造优化创新研究[J]. 新城建科技.2025.34(01)88-90
[3] 江顺仪 . 广州市城市规划与河湖水系管理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城市建筑 .2025.22(15)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