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门诊共济保障制度下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策略

作者

陶静 许琳 石丽竹

甘肃省中医院 730050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职工医保体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其中,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建立尤为突出,被视为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标志。这一机制的推行,旨在通过优化医保资金的分配效率,提高门诊医疗服务的报销比例,从而有效减轻职工的医疗经济负担,并推动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与高效利用。本文分析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概念以及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必要性,探究有效改革实施策略。

关键词: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医院经济管理;改革策略

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持续深化的宏观环境下,构建并完善职工医疗保险中的门诊共济保障体制,成为增强参保者医疗保障力度的一项关键举措。此改革举措不仅触及医保资金的运作与管理层面,还紧密关联到医院经济运营模式的调整与优化。门诊共济保障体制的设立,预示着医院需更加聚焦门诊医疗服务的供给与管理,通过精简门诊就医流程、扩充服务范围等手段,来增强门诊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品质。同时,医院亦须强化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力度,防范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与浪费现象,以保障医保资金的安全性及高效运用。鉴于此,面对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所带来的新挑战,医院必须主动探索经济运营模式的创新路径,以顺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新趋势。

一、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概述

门诊共济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医疗保险机制,其核心目标是利用统筹基金为职工合规的普通门诊费用提供报销,从而在所有参保职工间构建共济保障网络。此制度精髓浓缩于“共济”理念,意味着将原本分配至个人账户的部分医保资金纳入统筹基金,用以支持全体参保职工的门诊费用报销,借此强化门诊保障效能,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压力。具体而言,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涵盖了两大共济维度:首先是整体共济,即通过构建门诊共济体系,确保所有参保职工能够共享保障;其次是家庭内部共济,允许个人账户资金用于支付职工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在指定医疗机构产生的药品、医疗器械等费用,实现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这一制度架构深刻体现了“家庭团结与互助”的原则,旨在通过优化资源分配,提升医保资金运作效率,推动医疗保险制度向更加公正、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门诊共济保障制度下医院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必要性

(一)适应医保政策变化

在医疗保障体系不断优化的情境下,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的实施构成了医疗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通过变革医保基金的分配机制,力求达到医疗资源的更高效配置。面对这一医保政策的新动向,医院的适应不仅是对国家医疗改革倡议的积极响应,也是增强其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策略。鉴于经济管理模式在医院运营中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改革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医院需通过调整医疗服务定价、改进医疗资源分配、强化成本管控等手段,以更好地契合门诊共济保障制度下医保的支付模式与报销准则,从而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实施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后,医疗保险基金不再仅仅依靠个人账户累积,而是采取统筹共享模式,以确保医疗费用的公正分摊。这一变革对医院的经济运营管理模式构成了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契机。医院通过革新其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更精确地监控医保资金的流动与运用,有效防止资源浪费及重复投资。此外,通过改进医疗服务供给模式与成本控制手段,医院在确保医疗服务品质的基础上,能够削减医疗成本,进而提升医保资金的使用效能。

三、门诊共济保障制度下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优化门诊诊疗流程

随着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渐进构建,医院正遭遇门诊量攀升及患者需求多元化带来的全新挑战。如何高效且条理清晰地管理门诊诊疗流程,确保患者能迅速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经济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门诊诊疗流程的优化,要求突破传统就医框架,采纳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以简化就医步骤,缩减患者等候时长,并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此举不仅能有效减轻门诊“三长一短”(即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的现象,还能增强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的社会声誉。

以某地区人民医院为例,该医院在优化门诊流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可观成果。利用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医院多途径引导挂号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预就诊、候补挂号等服务,有效缓解了挂号难的问题。同时,医院对门诊科室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在微信公众号挂号页面清晰展示,便于患者根据自身病情精准选择科室,减少了因选错科室而造成的时间与精力浪费。此外,医院还创新性地推出了自助检查开单服务,患者无需经历挂号、排队、等待医生开单的传统流程,通过手机即可自助完成开单、检查,并在获取结果后再行就诊,极大缩短了候诊时间。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极大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了明显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显著增强。

(二)增加门诊服务功能

在门诊共济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增强门诊服务功能既是提升医院整体服务能力的关键策略,也是推动医院经济管理模式革新的重要路径。随着门诊共济制度的持续深化,患者对门诊服务的期望日趋多元化,不仅追求医疗服务的高效便捷,还渴望获取更全面的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及健康管理等服务。因此,医院需积极回应患者诉求,拓宽门诊服务范围,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医疗服务方案,此举既能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又能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与忠诚度,为医院带来持久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背景,某人民医院秉持“患者至上”的原则,推行了一系列门诊便民服务举措,持续优化服务品质。医院特设门诊患者服务中心,实行专人专职、统一形象的“一站式”特色服务,涵盖业务咨询、慢性病认定、出生证明办理及自费患者退款等服务项目。同时,医院还设立了外省患者服务站,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前期咨询与协助,并落实“外省患者就医十大便利措施”,简化了外省患者的就医程序。此外,医院积极引入智能化设施,如智能共享轮椅、自助共享雨伞等,为患者就医提供便利。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患者普遍反映,医院的服务更加周到、高效、优质,他们对医院的信任度与满意度也随之大幅提升。

(三)加强成本控制

在门诊共济保障体系的架构内,成本控制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构成了医院整体经济管理的坚固基础。它强调医院需在保障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运用精细管理策略,优化资源分配,削减非必要支出,以达成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强化成本控制,对于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保障其长远稳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结语

在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的驱动下,改革医院经济管理模式不仅是医保政策变革的必然回应,也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和社会效益的关键路径。医院应通过优化门诊就医流程、丰富门诊服务内容以及强化成本管控,更好地适应医保支付新模式,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与高效运用。因此,医院必须主动推进经济管理模式的革新,以顺应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新要求,为公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龙瑞珑.B市门诊共济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

[2]王志豪.门诊共济机制下优化我国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的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3.

[3]胡芳芳,秦文哲,赵燕,等.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23,42(03):14-16+34.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3JRZA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