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 民办高校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王磊 孙君江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大连市庄河市 11640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打造数字经济优势,促进产业智能化及数字化改造,不断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承担起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的责任。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依靠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及用户之间的联动,共同参与后续的人才培养活动当中,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则可提高民办高校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展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策略的实践意义。

一、“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及用户之间的协作,以优势互补的方式,开展育人活动,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1]。其中,政府应增加资金支持制定政策,能够实现对人才的宏观指导;产业需为人才提供实训以及实习基地,主动参与到课程设置活动中,保证人才培养工作及产业需求可以合理对接;学校可发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制定课程并生成对应的教学计划,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科研机构需要通过项目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增加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智力支持;用户应采用反馈人才使用效果及需求的方式,形成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正确导向。

二、相关策略

(一)增加政策及资源支持

民办高校在发展阶段,应以政策支持、资源支持为自身的发展保障。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为保证民办高校顺利开展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政府应加强制定政策内容,采用资金倾斜的方式,设立专项人才培养基金,增加实习及实训基地,以优化人才的学习环境。一是在政府的带领下,让产学研与校企合作相互融合,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体系。政府加强与企业高校之间的合作,确保实习以及实习基地可以共享,通过建设数智化支撑平台,确保民办高校可以参考东南大学智慧校园,运用“极简架构 +AI 算力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兼容性、低成本的手段,夯实民办高校数字化底座,解决后续发展期间的数据孤岛及网络覆盖不足问题。 然后,以资源共享的方法,形成“校—企—区域联盟”,注重各方资源的协同,如可学习山东财经大学跨域共享经验,帮助民办高校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弥补自身在实验资源方面的短板,确保人才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二是各方资源联动,民办高校可以增强自身的科研力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能够和科研机构达成合作,让人才在毕业后进入科研机构进行学习,优势互补,为其提供科研机会并增强其实现小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创新设计课程内容

民办高校为顺应时代发展,应加强对数智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创新设计课程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在毕业后,所学知识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及新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1. 善用教学新方法

民办高校应注重案例、项目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实操经验,加强对人才思想的引导,确保期可以正确理解数字化管理方法及掌握技能,勇于增强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后,形成批判性思维。

2. 新技术促进课程重构

民办高校可借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将 AI 及时与、大数据分析工具技术整合到核心课程内,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科技、智能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创设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场景,为人才增加实践机会,确保人才可以激发自身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热情。

3. 跨学科融合教学

民办高校可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按需设置“智能制造 + 供应链金融”等课程模块,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实现对课程的设计。如借助“国贸 × 区块链 ”“互联网金融 × 大数据 ”“工商管理 × 智能决策”的手段,引导人才能够加强对理工科技术工具的应用,可以在真实的经管领域内进行实践,以创新设计课程内容的方式,有效促进数智化管理专业的发展。

(三)引领评价体系改革

民办高校在开展数智化管理人才的教学评价改革时,应注重对人才创新意识以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保证教师具备数字素养的前提下,完善人才能力评价体系,才能保证人才具备较强的实践动力 [2]。一是在教师层面,应做好对师资的创新培训,可结合教师的授课年限,运用分层进阶式的方式,保证教师具备较强的数字能力,能够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够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在民办高校条件允许时,可学习西安交通大学数学课程群,创建虚拟教研室,借助教学范式的转型,确保教师是具备较强数字素养的。 二是在人才层面,应采用动态评价改革的方式,引导人才可以参与到后续的科研项目当中,借助创新以及创业项目,保证人才能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在开展对人才的评价工作时,应构建“过程性考核 + 增值性评价”体系,通过 AI 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分析人才的学习行为,评价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以数据来掌握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其是否具备创新思维,突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减少局限,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人才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依靠过程性评价以及结果性评价的相互结合,反馈人才的成长轨迹,从而在“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实现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掌握在这一模式下,民办高校应如何开展数智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增加政策及资源支持,创新设计课程内容及引领评价体系改革的手段,持续优化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及用户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进而通过民办高校的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数智化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 . 数智化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J]. 数字经济 ,2025, (05): 111-113.

[2] 罗微 . “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下民办高校的数智化管理人才培养 [J].中国管理信息化 , 2025, 28 (05): 229-23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民办高校数智化赋能新经管课程体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MJX2025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