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刘立勇

霍邱县第一中学城南分校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语文学科的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本文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策略,重点分析了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内容的调整、评价的多元化和课程操作的灵活性。同时,提出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强化实践与社会联系等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改革与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实践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新高考;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教学策略;综合素质

引言: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教育领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法和相关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优化。新高考制度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自主选择,要求语文教学不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还需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策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结合,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一、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

1. 课程目标的转变

新高考改革促使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发生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记忆,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高考强调的“核心素养”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①。这不仅包括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还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思辨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分析与热烈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关系、情感冲突等,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思考深度。

2. 课程内容的调整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调整至关重要。传统教材往往偏重于古诗文的学习,而新高考则强调现代文的阅读与人文关怀。教师需要根据新高考的要求,重新审视课程内容,确保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现代文学作品的比重,引入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的小说、散文、诗歌等。这些作品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复杂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如青春、梦想、家庭、社会责任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跨学科的内容,如结合宗教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例如,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3. 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应从单一的笔试转向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度和能力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和参与活动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努力过程的认可,鼓励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追求进步。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立“进步奖”,表彰在某一方面有显著提升的学生,激励更多学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4. 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实施应更加灵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挑选适合他们的低难度的知识讲解和练习,让他们在逐步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信心。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例如高难度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主题,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创造力。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和社会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社区、采访专家等,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出语文学习不只是理论学习,还有其实用性与趣味性。

二、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的创新

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高考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PBL)模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围绕“家乡文化”的主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制作展示材料。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各自的调查结果,进行深入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平常的生活习惯与经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个性化。例如,在讨论某一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分享与作品主题相关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从自身的经历或经验去理解作品。

2. 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可以信息化教学手段、网络软件等工具,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诗词的背景和意境,使学生对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更易于理解与把握。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投票选择工具,让学生对诗词进行解读和评价,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辅导,提供课外阅读材料、习题以及相关视频讲解,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线上讨论、网络论坛等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交流和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强化实践与社会联系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关怀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社区、养老院等地进行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理解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采访需要帮助的对象,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从而在写作中融入更多的社会视角和人文关怀。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让他们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与收获。这种反思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价值观。

4. 强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语文课堂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两方面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课文分析,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例如,在讲解鲁迅的《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阿Q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以及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意义,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②。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范文或者自己的创作,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用修辞手法等。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创作,并定期进行小组互评,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与自信心。

三、案例分析

1. 项目式学习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在某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围绕“家庭与社会”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不同的家庭角色(如父母、孩子、祖父母)进行角色扮演,并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各自的生活状况和情感需求。最后,各组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发现,并撰写心得体会。

这一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还激发了他们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思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与情感,从而在写作中融入更为真实的情感表达。

2.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另一所学校中,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古诗词的教学。通过播放古诗词的音乐背景、配上相关的视频资料,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专属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线上投票等方式,评价和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使学生能够以多元的方式接触和理解古典文学。

3.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某高中的语文教师组织了一次“走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分组前往社区,采访不同年龄层的居民,了解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与感受。回到学校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撰写采访报告,并在班级分享。

这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写作能力。在总结分享会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采访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使学生在反思中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

四、结论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策略创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强化实践与社会联系等策略,语文教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小梅. (2020). 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 《教育研究》,1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