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文本解读的实践研究
李熔
沙雅县第七小学(沙雅县幸福小学) 新疆阿克苏 842200
引言
语文课堂不仅承担语言知识传授的功能,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文本解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感知历史文化和道德理念。然而,现有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堂设计仍存在不足。本文以实践研究为基础,探讨在中段课堂文本解读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
一、中华传统文化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文、寓言故事和经典论语选段等。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对这些文本的解读多停留在表层理解,教师更多关注字词句的讲解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而对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和历史背景的探讨不足。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的教学往往侧重背诵记忆,学生难以系统理解其中的道德规范与文化理念。
此外,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讲、读、问”模式,课堂互动和探究性活动有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发现机会。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明显,统一化教学容易造成理解落差。在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方面,课本为主的教学材料有限,辅助实践活动不足;评价多以知识掌握和背诵能力为主,尚未关注文化素养和文本分析能力。总体来看,小学语文课堂中华传统文化文本解读在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上仍存在不足,亟需优化与创新。
二、中华传统文化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文本解读方法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的核心环节。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次解读,有助于学生从浅层的字词句理解逐步深入到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的感悟。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或民间故事时,重点可以放在情节理解、人物行为和词语意思的掌握上,使学生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都能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
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避免课堂中仅依赖教师讲解的被动学习方式。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分组讨论或探究任务,学生可以在分析文本、比较不同观点和提出个人理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论语·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讨论“学习的乐趣”与“勤奋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思考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种探究式学习不仅深化了文本理解,也提升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注重文化背景解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很多小学语文课文涉及历史典故、传统节日或民间习俗,如果仅停留在表层故事叙述,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例如,在《端午节的由来》课文中,通过介绍屈原生平、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端午节习俗,学生能够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而不仅仅是了解吃粽子、赛龙舟等表面活动。由此,文本解读不仅成为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途径[1]。
(二)创新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是提升传统文化文本解读效果的关键。通过情境导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文化或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理解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孔融让梨》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或模拟情景讨论,让学生体验孔融分梨的行为所体现的谦让美德,从而在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多元活动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参与感。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聆听教师讲解或完成课后作业,而通过角色扮演、朗诵比赛、手工制作、故事创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能够将对文本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加深对文化内容的感知。
(三)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深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和互动 PPT,可以将文本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文化内涵。例如,在讲解《白蛇传》时,动画片段不仅展示了故事情节,还能结合文化背景讲解其中的伦理观念和民俗习俗,使学生在观看与思考中完成文化认知。
结合生活经验开展实践活动,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感。例如,在学习《中秋节》相关课文时,组织学生制作月饼、赏月或撰写节日日记,能够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意义,从而加深文化认同 [2]。
(四)完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确保优化策略有效实施的保障。建立多维度评价机制,有助于全面衡量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文本解读中的理解和实践能力。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掌握、文本理解、文化认知和思维能力等方面。例如,在学习《岳飞传》时,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的理解,还要评价学生能否结合文本表达个人感受、参与讨论、撰写心得或进行角色表演,从而实现对文化理解的全面评估,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和探究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课堂表现、合作学习、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等都应纳入评价体系 [3]。
结论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华传统文化文本解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教学在内容理解、课堂方法和评价机制上仍存在不足,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认知较浅。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优化文本解读方法、创新课堂策略、丰富教学资源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推动课堂由知识传授向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转变。通过多层次、探究式、实践性和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更能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实践能力,实现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璞尔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基于课程系统要素视角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09):75-78.
[2] 高宏钰, 霍力岩, 张晨晖, 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多重价值、关键要素与提升路径 [J]. 幼儿教育 ,2024,(15):3-7.
[3] 魏艳, 胡觉文.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1,21(06):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