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工作室:新时代审美教育的创新实践与价值重构
刘璇 齐婷婷
宁夏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 宁夏石嘴山 753000
引言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审美教育逐渐成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增强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待解决。在此背景下,“美育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实践平台,通过整合高校美育资源、青年志愿服务及职业能力培养,成为破解审美教育边缘化、志愿服务形式化及就业能力单一化问题的创新路径。
一、美育工作室的创新实践逻辑
(一)美育内涵的拓展与重构
新时代审美教育突破传统艺术技能培养的局限,转向以“大美育观”为核心的全人教育。美育工作室通过跨学科课程设计(如“非遗传承 + 数字艺术”“社区美育 + 新媒体传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批判性思维及文化创新能力。
(二)志愿服务的社会嵌入性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以美育工作室为平台,将美育实践延伸至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特殊教育等领域。例如,组织大学生为留守儿童开设“美育夏令营”,或通过艺术创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美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三)就业能力的隐性提升
美育工作室项目制运作模式(如策展策划、文创设计)强化学生的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与跨领域整合能力。调研数据显示,参与美育志愿服务的学生在就业面试中展现出更强的沟通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美育工作室与青年志愿服务的协同机制
(一)“课程- 实践- 服务”一体化设计
高校通过学分认证机制将美育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我校设立的“第二课堂”中,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不少于 10 积分,社区美育服务需提交实践报告,有效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与持续性。
(二)数字化赋能志愿服务创新
依托学院新媒体开发“云端美育课堂”,解决院系美育资源匮乏问题;利用新媒体推文平台开展美育知识拓展,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此类实践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为大学生积累数字化职业经验。
三、美育工作室对大学生就业的价值重构
(一)就业竞争力的多维塑造
美育实践通过“审美素养 + 技术应用 + 社会责任”的复合能力培养,回应
企业对人才“软实力”的需求。某文创企业调研表明,76% 的雇主更倾向录用具有艺术项目实践经历的毕业生。
(二)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拓展
美育工作室孵化出新型职业路径,如社区美育师、艺术疗愈师、文化策划师等,为大学生开辟灵活就业空间。同时,创新创业类美育项目也带动了学生自主创业率的提升。
(三)就业观念的价值引领
通过志愿服务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引导学生从“谋生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就业观。典型案例显示,参与乡村美育项目的毕业生中,多数选择投身教育、文化传播等民生领域。
四、挑战与对策
当前美育工作室发展面临资源整合不足、评价体系缺失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建议:
1. 建立“国家—高校—社会”三级美育资源支持网络;
2. 构建量化与质性结合的美育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3. 推动东西部高校美育工作室结对共建,促进资源流动。
五、结语
美育工作室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实践重塑青年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能力储备与职业选择空间。这一模式不仅回应了新时代“以美育人”的教育诉求,更通过“美育 +”的跨界融合,为构建服务型社会与高质量就业生态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
[2] 王晓松. 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 2022(6).
[3] UNESCO.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