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英语教育创新实践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作者

杨晓霞

陕西师范大学龙门实验学校 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043300

摘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英语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结合笔者十一年教学实践经验,从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素养培育、课堂生态重构三个维度,探讨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学创新策略。通过实证案例分析,提出"情境浸润式"教学范式,构建"三维互动"评价体系,为小学英语教育提质增效提供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双减政策;教育创新

引言​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双重浪潮的推动下,英语教育正经历着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深刻转型。我国自2001年全面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来,历经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已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然而,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和"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传统教学模式与新时代育人目标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23年报告显示,我国四年级学生英语学习投入产出比仅为0.63,显著低于数学、语文学科,这一数据警示我们:小学英语教育亟需在提质增效层面实现突破性变革。

一、小学英语教育现状与发展诉求

当前我国小学英语教育呈现"三新"特征:政策新要求("双减"落地)、技术新赋能(AI辅助)、学情新变化(Z世代学习者)。据教育部2023年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显示,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指数较五年前下降12%,而家长对英语应用能力的期待值提升27%。这种矛盾折射出现行教学模式亟待革新。

(一)政策导向分析

“双减”政策强调”减负提质”双线并行,要求课堂教学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这对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倒逼机制。

(二)现实困境解析

1. 课堂生态失衡:教师主导型课堂占比仍达68%,学生参与度不足。

2. 学习动力衰减:三年级后英语学习兴趣曲线出现明显拐点。

3. 能力培养断层:语言运用能力达标率仅41%,”哑巴英语”现象普遍。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创新路径

(一)学习兴趣长效保持机制

1. 游戏化教学设计

构建"闯关晋级"式学习系统,将单元知识转化为游戏任务。例如在"Food"单元设置"餐厅小管家"情境,学生通过完成点餐对话、设计菜单等任务获取积分。实践表明,该模式使课堂参与度提升40%。

2. 文化浸润策略

开发"节日魔方"文化项目,将春节、圣诞节等中外节日融入教学。学生在制作感恩节贺卡、编排端午节英文短剧中,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深度融合。某实验班文化敏感度测评得分提高35%。

(二)核心素养培育体系

1. 思维品质培养模型

创建TASC思维训练法(Think-Analyze-Solve-Create),在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链。如学习"The Giving Tree"时,设计递进式问题:故事脉络→角色动机→价值判断→故事新编,有效提升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

2. 学习能力发展路径

构建"学习策略金字塔",从基础认知策略到元认知策略逐级培养。通过"学习日志"、"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体系。跟踪数据显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平均增加25分钟/天。

三、情境浸润式课堂实践探索

(一)教学范式创新

1. 三维情境构建

物理情境:教室改造为"英语小镇",设置银行、超市等功能区。

语言情境:开发系列校本剧本,建立真实交际语境。

心理情境:采用"魔法教师"角色扮演,消除学习焦虑。

2. 任务链设计案例

以"Travel"主题单元为例:

任务1:虚拟机票预订(数字工具应用)

任务2:机场问路实景演练(交际能力)

任务3:旅行Vlog制作(综合应用)

任务4:文化差异辩论(思辨能力)

(二)技术融合应用

1. AI助教系统

部署智能语音评测系统,实时反馈发音问题。某校应用后,学生语音准确率提升至92%。

2. 虚拟现实技术

开发VR英语场景库,学生可"置身"伦敦街头完成交际任务。实验组情景对话流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四、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一)"三维互动"评价模型

1. 过程性评价:建立”成长彩虹档案”,记录学习轨迹。

2. 表现性评价:开展项目展示、戏剧表演等多元考核。

3. 发展性评价:引入增值评价,关注个体进步度。

(二)评价工具创新

设计"四叶草评价卡",从"语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文化理解"四个维度进行同伴互评。实施后,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升显著。

五、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一)能力提升矩阵

构建"4C"教师发展模型:

Content expertise(学科素养)

Classroom innovation(课堂创新)

Cultural literacy(文化素养)

Cyber competency(数字素养)

(二)校本研修模式

创建"微格教研"共同体,通过课例切片分析、跨学科工作坊等形式促进专业成长。某区域试点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评估提升28%。

六、实践成效与反思

经过三年实践,实验校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指数回升至85%,语言应用能力达标率提升至76%,在市级英语素养大赛获奖数量增长3倍。但也暴露出城乡资源差异、家长认知偏差等深层问题,需要政策、学校、家庭三方协同破解。

结语

小学英语教育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期。教师应把握"减负"与"提质"的辩证关系,以核心素养培育为轴心,创新教学样态,构建育人为本的英语教育新生态。未来教育应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边界,在守护教育本质的同时拥抱技术变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蔷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Dörnyei Z.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Routledge, 2020.

作者简介:

杨晓霞(1987.09—),女,汉族,山西河津人,陕西师范大学龙门实验学校,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学士学位,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