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山地栽培与基质栽培的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周浩 龙秋梅
红河州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661100
引言
蓝莓(Vaccinium spp.)因其丰富的花青素与独特口感,在近年来受到消费者广泛青睐,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传统的山地土壤栽培模式受限于气候、水肥控制与土壤酸度调节,导致产量和品质不稳定。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基质栽培因其可控性强、水肥管理精准而逐渐被应用于蓝莓种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山地栽培与基质栽培的生长性能,探讨不同栽培模式下蓝莓的适应性表现与经济价值,从而为现代蓝莓产业的高效栽培提供数据支持与模式选择依据。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设计与地点
本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主栽品种南高丛蓝莓“优瑞卡”系列为试验对象,设置山地土壤栽培与人工基质栽培两种处理模式。试验在云南省红河州某蓝莓基地开展,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红壤山地与标准化设施大棚作为实验区。山地栽培区采用原生态酸性红壤土壤,地势坡度约为 8%,具有典型的滇南丘陵地貌特征;基质栽培区采用椰糠与珍珠岩按 3:1 体积比混合,装袋后在大棚温控环境下栽培。两种栽培模式均使用相同品种,保持一致的种植密度。试验周期涵盖蓝莓的萌芽、开花、结果与成熟全过程,历经两个完整的生长季。
(二)管理措施统一化
为确保对比研究的科学性,试验区两种栽培处理采取统一化管理制度,包括灌溉方式、水肥管理、修剪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水分供给根据蓝莓需水特性制定标准化灌溉频率和灌水量,采用滴灌系统精准控制。肥料配比及施用量基于蓝莓不同生长期营养需求制定,使用相同品牌与类型的水溶性肥料。修剪操作依据当年枝条生长状况进行合理疏枝与短截,控制株形一致。病虫害监测频率和处理方式同步执行,统一采用生物防控与低毒农药结合策略,防止非栽培因素干扰试验结果。
(三)观测指标与方法
蓝莓的生长性能评价涵盖植株形态、生理特征与果实品质三个维度。植株形态测定包括株高、冠幅、新梢增长量和根系发育状况,每月定点采样记录,并拍照归档。生理指标测量包括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与光合效率,使用SPAD 叶绿素仪与LI-6400 光合测量系统完成同步检测。果实指标包括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糖酸比和果实硬度等,采用数字天平、糖度计与质构仪进行测量。
二、蓝莓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长比较
(一)植株生长差异分析
基质栽培条件下蓝莓表现出更快的营养生长速率,新梢数量与长度均明显高于山地栽培处理,冠幅扩展速度较快,株体结构更为紧凑均衡。根系在基质中呈现分布均匀、根毛密集、生长活性高的特点,利于吸收养分与水分。在山地栽培环境中,受土壤酸度不稳定、团粒结构差及保水性能不足等因素影响,蓝莓新梢生长缓慢,生长期内多次出现短暂停滞现象。
(二)叶片与生理指标比较
基质栽培下蓝莓叶片呈现厚实、叶绿素含量较高的特征,叶色浓绿,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光合作用效率高,表现出较强的营养物质合成能力。山地栽培植株叶片偏薄、色泽较浅,受高温或水分胁迫影响时,易出现卷曲或脱落现象,影响光合稳定性。SPAD 值测定结果显示,基质栽培蓝莓叶绿素平均值高出山地处理 15% 以上,反映其营养吸收和叶片功能状态更优。生理活性方面,基质处理组在晴天中午测得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山地组,说明其水分供给和气体交换更具活力。
(三)病虫害与抗逆性表现
在山地土壤栽培条件下,蓝莓植株受益于自然通风和开放式生态环境,病虫害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常见病虫害包括蓟马、蚜虫及炭疽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相比之下,基质栽培区布置于设施大棚中,采用避雨覆盖栽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断了雨水直接冲刷和病原传播路径,理论上应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实际调查发现,基质栽培在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完备、管理及时的前提下,病害发生率可控制在较低水平。病虫害监测数据显示,在连续两个生长季中,基质栽培在标准管理模式下的病害平均发生率低于山地栽培约
8%,具有一定防控优势。
三、果实品质与产量表现
(一)果实产量对比
在山地土壤栽培条件下,蓝莓植株受益于自然通风和开放式生态环境,病虫害总体发生频率较低。相比之下,基质栽培区布置于设施大棚中,采用避雨覆盖栽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阻断了雨水直接冲刷和病原传播路径,理论上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关于产量方面,根据红河州蓝莓基地近年来种植情况,若以第一年为起始观测期,试验数据呈现合理性;而在进入丰产期后,“优瑞卡”系列在良好管理下每株产量可达 4.6 公斤以上。以三年平均计算,产量一般可达 2.0~3.2 公斤 / 株,具体受管理水平、光温条件及病虫害控制效果等多因素影响。
(二)果实品质差异分析
果实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基质栽培蓝莓在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等商品性指标上整体优于山地栽培。基质组平均单果重达 2.1 克,糖度达到 13.2% ,果型圆整,硬度高,便于储运和市场销售。山地组蓝莓果实虽稍小,但风味浓郁,花青素含量略高,表现出更复杂的口感层次与天然芳香。感官评估中,山地蓝莓在色泽与天然香气方面更受消费者偏好。硬度测试结果表明,基质蓝莓更适合机械采摘与长途运输,而山地果实更适合鲜食或加工用途。
(三)经济效益评估
经济效益对比显示,基质栽培初期投入较高,需建设设施、购置基质材料与灌溉系统,单亩投资成本高于山地栽培约 40%-45% ,不同基地间因管理模式和设施标准略有差异。但由于产量提升显著,单果均价可观,整体投入产出比更具吸引力。在三年平均收益计算中,基质模式亩均年收益约为 3.6 万元,投入产出比 1:2.8,而山地模式为 2.4 万元,投入产出比 1:1.5。基质栽培在人工节约与采收效率方面亦具优势。
结论
本研究表明,基质栽培在蓝莓生长速度、果实商品性与产量方面表现优越,适合设施农业与规模化种植推广。而山地栽培虽然在产量与一致性方面略逊一筹,但在风味表现与生态适应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适宜有机农业与山区经济发展需求。未来应根据地域资源条件与市场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模式,并进一步探索两种模式结合的“基质- 土壤协同栽培”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孔祥福 , 杨斗龙 , 潘静 , 等 . 山地蓝莓改土设施栽培 [J]. 云南农业 ,2023,(05):44-47.
[2] 沈 水 菊 . 景 宁 山 地 蓝 莓 优 质 丰 产 栽 培 技 术 [J]. 落 叶 果树 ,2023,49(06):66-67.
[3] 高丽霞 , 蓝莓在广东山地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 . 广东省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3-08-10.
[4] 万春秀 , 张楚萱 , 谢子涵 , 等 . 蓝莓采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精油防控 [J]. 食品科学 ,2025,46(09):275-284.
[5] 闵卓 , 杨羽茜 , 邹双强 , 等 .5 种植物提取物对蓝莓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J]. 中国南方果树 ,2025,54(02):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