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高职院校模式“匠心筑梦党建共同体”创新引领“四维联动”育人体系培养新范式
高歌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00042
一、引言
背景: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育人场域,坚持党建引领,从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匠精神”校园文化育人价值,结合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专业特色深入开展的党建育人创新实践和探索。
意义:“匠心筑梦党建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是以学生党支部及其培养教育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为主体,协同专职组织员、特邀组织员和专业教师党支部骨干教师在内的师生党员团队。共同体的探索建设旨在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有效防止“两张皮”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党建共同体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引擎”,通过共同体来把准育人方向,优化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建设方案
建立“匠心筑梦党建共同体”体制机制
(一)队伍建设
结合学生发展培养教育考察等工作实际,建立以学生党支部及其培养教育对象为主体,协同专职组织员、特邀组织员和专业教师党支部骨干教师的师生党员党建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身份角色各异:学生党支部书记及教师党员兼具辅导员、组织员等多重身份,肩负党员教育与学生成长双重责任;学生党员作为学生干部,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秀、工作业务精通、群众基础良好,在学生群众中发挥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既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又是党员发展的后备力量。队伍成员的一体化多重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使匠心筑梦党建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更加丰富和立体化。
(二)机制建设
结合学生支部、教师支部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和双方党组织实际,研究制定共同体党建工作计划。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每月召开集中研讨会,研究支部建设、党员作用发挥、党建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情况等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由总支书记带队共同体参与的党日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发挥共同体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建立考评机制,依据党组织“对标争先”设计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指标,推进党建共同体模式落地落细落实。做到组织建设互促、党建制度互建、党员交流互动,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
三、创新引领形成“四维联动”育人体系范式
(一)创建形式多样的组织育人体系: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组织育人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共同体旨在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一是把学习作为团队最鲜明的特征。通过集中学、个体学、线上线下学,读原文原著、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对成员的价值引领。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创新组织育人形式。针对分布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开展业务与党建工作双融合双促进的校企共建模式,共同完成培养考察,实现全过程育人。三是积极发挥特邀组织员和专职组织员的党建政治优势和经验优势,提升党组织的规范性。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为积极分子讲授院级党课,与发展对象进行谈话,悉心指导学生改正不足,做党建工作的“参谋人”,积极发挥桥梁作用,确保党员发展的整体质量。
(二)建立目标明确的文化育人体系:从传承匠心文化到践行“大国工匠”使命
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加强对校园主流文化的积极营造、思想引领,推进党建理论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党建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共同体团队通过深入挖掘“工匠精神”校园文化育人元素,推进党建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形成“匠心筑梦”的共同体特色文化。一是在学校开展系列“工匠精神榜样人物进校园”宣讲活动、“传承 2024”科学家精神报告会的基础上,结合团队学生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弘扬工匠精神 培养能工巧匠 向‘大国工匠’学习”活动,培养培育职业精神。二是邀请骨干教师为团队学生开展课程思政讲座。通过骨干教师的故事案例,将企业“大国工匠”“大国总师”“大国制造”等鲜活事例融入课程思政讲座,对学生思想认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鼓励引导团队学生持续积极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挑战杯”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在实践中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在学习比赛中形成精益求精、专心专注、争创一流、创新创造的职业品质。
(三)构造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以“专业赋能”为核心开展多元化社会实践
共同体紧跟国家战略和学校中心任务,依托专业学科优势,搭建多层次的实践平台,构造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项目,培养素质过硬、带头服务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实施引智帮扶,服务乡村振兴。学生支部与建工支部、测量支部共建,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依托专业优势为门头沟区西达么村开展“引智帮扶”工作,服务智慧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项目“无人机植保预防西达么村农作物病虫害,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入选 2024 年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名单。二是开展志愿服务,增强团队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能力。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志愿团队多次前往北京市盲人学校开展志愿帮扶工作,构建起志愿服务思政育人社会大课堂;工程测量技术团队师生多次前往盲校助力智慧校园建设,共促特殊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三是探索开展专业技术相关志愿服务。学院承办 2024 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建筑物联网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学生支部组织发展对象参加志愿服务,以期增加学生党员队伍对科技前沿和赛制的关注和了解,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组建交互融合的服务育人体系:一体化多重育人交互融合
一是依托一站式服务社区打造“用心用情用爱”的 “党建”区。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身体力行服务同学,做好思想价值引领、学业指导和生活帮扶,特别是为有需要的残障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二是畅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共同体骨干教师整合资源优势带队访企拓岗,为促进学生就业提供服务。辅导员为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讲座,教育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品质,促进积极就业。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将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联动,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就业竞争力。组织优秀毕业生党员回母校开展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演讲,通过开展朋辈教育实践活动,真真切切地在就业上提供服务,畅通就业“最后一公里”。三是在学校实施“基梁”计划的基础上,落实“宿区党员联络人”制度,共同体党员分组认领一个宿舍楼层,走访宿舍,检查寝室卫生,排查违规电器使用情况,为学生的生活安全隐患排查在前;落实深入课堂一线制度,零距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困惑,用心守护、用爱相伴,形成学生工作的强大合力。四是共同体持续开展“青蓝工程”下的“青蓝携手、匠心筑梦”系列活动。通过为青年教师配备思想政治导师,鼓励他们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高歌(1993 年12 月—),汉族,女,籍贯河北邢台,硕士研究生,讲师、政工师,本人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