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社区教育的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构建

作者

吴艳华

长春开放大学

一、引言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社区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而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社区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能够更直接地回应学习者的现实需求。

当前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对个体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素质不仅能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还能在社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在社区教育中如何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仍然是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社区教育为多样化人群提供了学习平台,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上,对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支持仍尚不充分。

因此研究基于社区教育的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既是回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需要,也是增强社区教育实践价值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科学的能力模型能够为社区教育机构制定更加精准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指导,从而推动社区与个人的双向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社区教育环境下有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构建一个科学的能力模型。

二、社区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研究进展

2.1 社区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发展

社区教育在国际上最早起步于 20 世纪初,通过构建社区学习中心去为居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文化素养提升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2]。比如在日本社区教育注重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并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社区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现有教育资源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研究表明社区教育在弥补社会教育不足、提升全民学习能力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1]。

通过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能够满足个体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通过组织文化活动社区教育还能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凝聚力。然而关于社区教育如何提升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的研究与实践仍较为薄弱且存在理论研究不足、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空间。

2.2 创新创业能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的综合能力,涵盖创造性思维、资源整合、市场敏锐度和执行力等多个维度。研究者们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定义、评价和培养路径方面提出了诸多模型和理论,段肖阳(2022)基于自我发展理论,提出了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3]。而孙琳琳(2017)在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中结合 360 度绩效考核方法从多维角度去评估其能力结构,这种方法启发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4]。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于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较少。同时已有模型多集中于能力的单一维度,如市场能力或管理能力缺乏综合性框架,故而当前研究在能力模型的适用范围、跨领域迁移性和实操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创新创业能力构建的理论支撑

3.1 自我发展理论

自我发展理论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探讨个人潜能开发和全面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内在的发展潜力,而教育的作用在于为个体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支持并使其实现潜能的最大化,而在学习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自我发展理论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积极性的发挥,学习者只有在充分认知自我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主动参与学习并获得成长。

社区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宽松、包容的学习环境,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了自我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在本研究的模型构建中自我发展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进而为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的层次化分析和动态优化奠定了基础。

3.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的学习过程深受环境和社会互动的影响。而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基于场域的教育形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学习者不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还通过观察他人、与社区成员互动以及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观念。

在社区教育环境中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往往是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培养的,比如社区举办的创新创业沙龙、企业走访或技能比赛,都为学习者提供了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可以从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或导师身上获取灵感,同时通过与同伴合作和分享建立对创新创业过程的更深刻理解。

此外社区教育的学习氛围和资源配置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表现,而资源丰富、支持性强的社区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其中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在本研究中为社区环境如何塑造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解释框架。

3.3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最初由麦克利兰提出,指个人能够胜任某一特定任务或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个性特质 [5]。胜任力模型在能力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识别特定情境下的关键行为指标,从而帮助分析并优化学习者的能力结构。

在社区教育中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多维综合能力,其构建需要明确的胜任力指标体系。以创业能力为例学习者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可以通过社区教育的课程设置、项目活动和实践操作加以培养和强化。

胜任力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系统化的分析工具,能够从不同层面解构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要素。同时结合社区教育的特性,胜任力模型还可以为模型中的指标设计提供参考以确保构建的能力体系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备实践操作性。

四、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构建

4.1 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能力,它是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核心维度共同构成了学习者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基础。

知识维度是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知识涵盖了学科知识、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三个主要方面。学科知识主要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市场知识强调学习者对市场需求、客户行为和竞争环境的理解;技术知识则包括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以及如何将技术应用于商业活动。通过社区教育提供的课程与讲座,学习者能够有效扩展和深化其知识储备。

技能维度涉及学习者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能力,其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创造性思维帮助学习者发现创新机会,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习者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挑战;团队协作能力则在项目推进中尤为重要,它能促进资源共享与效率提升;而领导能力是有效整合团队资源、制定战略目标的关键。社区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与模拟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这些能力。

态度维度强调学习者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认知和心理倾向,这包括风险承担意识、创业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在社区教育中通过榜样引导、经验分享等方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树立积极的创业态度,与此同时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使其愿意接受挑战并追求卓越。

资源整合能力是连接其他维度的纽带,它直接决定了学习者能否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这包括人脉资源的建立与维护、资金筹措能力和政策资源的利用能力,而社区教育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组织创业沙龙、创客空间和行业对接等活动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高效整合资源的平台。

这些维度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过程。每一个维度的加强都能够对整体能力提升起到推动作用,而这些维度的互动更能产生叠加效应。

4.2 模型结构设计

基于上述构成要素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模型可以用一个层次化的结构来表示,其中整体模型分为核心层、支持层和外部环境层三个部分。核心层代表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模型的中心内容;支持层则聚焦于资源整合能力,这一层是将核心层内容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关键;外部环境层包括社区教育提供的学习资源、教育政策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为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模型的逻辑关系表明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资源整合能力转化为实际创新创业成果的,而态度则对整个过程起到调节作用。比如学习者在具备了扎实的市场知识后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领导能力,去联合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规划。而在这 正行 创业热情和风险意识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决策行为。

4.3 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对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本文设计了一个层次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去逐层细化能力的评价内容。

级指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资源整合四大维度;二级指标则针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分解。比如在知识维度中二级指标包括学科知识、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而在技能维度中二级指标包括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三级指标则为具体的操作化指标,如对市场知识的测评可以设计为“能否准确分析客户需求”这一行为指标。

每一个指标的设定依据既包括相关文献的研究结论,也结合了社区教育的实践特性,比如在态度维度中风险承担意识的测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中“是否愿意接受高失败风险的创业项目”来体现,这些指标的衡量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为了验证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评估。通过指标体系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能力的优劣势,也可以为社区教育机构优化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能在实践中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能力提升路径。

五、模型验证与分析

5.1 数据分析结果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来自全国多地社区教育学习者的数据样本,共计获得有效问卷 312 份。调查问卷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和资源整合四个核心维度的指标,数据分析使用 SPSS和AMOS 统计软件,对信度和效度进行了系统检验。

在信度分析中采用 Cronbach’s Alpha 系数来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总问卷的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 0.894 且各子维度的系数均高于 0.8,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分析采用结构效度检验,通过因子分析验证问卷各题项与对应指标的关联性,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均在 0.6 以上,这验证了问卷的结构效度。此外模型的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分析均表明问卷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维度,并反映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

在描述性统计中数据分布较为均匀,且各维度得分集中在 3.5 至 4.0 之间(五级量表),说明样本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协作方面存在提升空间。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资源整合能力与最终的创业成果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强调了社区教育中资源导向教学的重要性。

5.2 模型验证

基于上述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检验。模型适配度指标显示,卡方值( )为 2.34、RMSEA 值为 0.056、CFI 值为 0.923、TLI 值为 0.915 均在接受范围内,这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且验证了模型的逻辑合理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

在路径分析中知识维度对技能维度的作用路径系数为 0.68,技能维度对资源整合能力的路径系数为 0.75,态度维度在知识与技能、技能与资源整合能力之间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数据还表明资源整合能力在学习者最终创业表现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与文献中对胜任力模型的理论预期一致。

然而验证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样本在风险承担意识上的评分较低,可能受到文化背景或经济环境的影响。此外在技术知识的应用层面,部分学习者缺乏实践经验,这说明社区教育课程在实操性设计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

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的四个核心维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资源整合能力是实现创新创业成果的关键因素。这一发现与社会学习理论和胜任力模型的观点一致,进一步证实了社区教育在培养学习者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潜力,同时数据也揭示了提升学习者风险承担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并为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方向。

六、结语

通过构建和验证基于社区教育的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模型,本研究明确了知识、技能、态度和资源整合四个核心维度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知识和技能为学习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能力,态度则通过心理动因调节学习者的行为表现,而资源整合能力最终决定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成败。

本模型不仅理论上丰富了社区教育研究的框架,也为实践提供了系统性指导。特别是在数据验证中发现,资源整合能力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了社区教育资源对学习者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的同时对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促进个人和社区共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 杨 . 智 慧 经 济 生 态 赋 能 社 区 教 育 数 字 化 路 径 探 析 [J]. 数 字 经 济 ,2024,(08):99-101.DOI:10.19609/j.cnki.cn10-1255/f.2024.08.023.

[2]. 丁海珍 , 黄家乐 . 教育现代化视域下社区教育供给的内涵特征与现实选择 [J]. 成人教育 ,2024,44(05):24-30.

[3] 段肖阳 . 论创新创业能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2,42(01):60-67.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22.01.010.

[4]. 孙琳琳 . 基于 360 度绩效考核视角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J]. 学园 ,2017,(01):107-111.

[5]. 李堃. 高校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型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9,30(04):62-66.

基金项目:

2023 年度吉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社区教育助力长春市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3ZCZ073)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四五”成人继续教育科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 B 类课题《开放大学新商科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研究》(课题编号:2023-229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