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美育价值 的延伸与实现

作者

陈宝平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省玉溪市 653100

引言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推进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互联网 +”已深度渗透到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健身健美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更肩负着美育育人的深层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美育理念的不断强化,传统健身健美课程面临内容、方法、环境等多方面创新与转型。如何在“互联网 +”背景下延伸与实现课程美育价值,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高校健身健美课程为例,系统分析“互联网 +′′ 赋能下美育目标的新要求和延伸路径,结合数字化平台、智能化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健身健美课程美育功能的有效实现方式,为高校课程体系优化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一、““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美育价值的内涵重构

随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拓展,美育已被提升到立德树人的重要高度。健身健美课程因其独特的身体美、运动美、健康美与人格美育功能,成为美育体系的重要实践载体。在“互联网 +”背景下,美育价值呈现出多维、立体的重构。一方面,健身健美运动强调形体美与动作美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自我形象塑造、气质提升与身体协调的愉悦。另一方面,课程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拓展,使美育内容从线下课堂延伸到虚拟空间,丰富了美育形式。美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对健康体魄和优美形体的追求,更体现在审美能力、意志品质、创新精神等方面。通过线上视频、虚拟训练、智能评估等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可反复观摩典型动作、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感悟。网络平台推动了个性化美育发展,使不同基础、兴趣、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特点的审美成长体验。健身健美课程在“互联网 +′′ ”环境下,美育内涵不断深化,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数字化资源整合与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美育功能拓展

“互联网 + ”带来的最显著变革是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共享。传统健身健美课程受限于时间、场地和师资,信息化手段则极大拓展了课程美育功能的外延。首先,各类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库整合了优质健身健美课程视频、形体训练动作库、国内外赛事演示、体育美学专题讲座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通过慕课、微课、直播、互动答疑等方式,突破课堂物理界限,实现知识传播和美育熏陶的无缝延伸。其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沉浸式感受形体训练与审美体验,促进身心参与和艺术素养提升。通过数字化模拟与智能化分析,学生能实时获取身体数据和动作优化建议,提升自我审美认知与健美能力。信息技术推动跨区域、跨学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为美育功能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学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智慧体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互联网 +”健身健美课程平台。

三、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促进健身健美课程美育目标实现

“互联网 +′′ ”为健身健美课程带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契机。数字化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一体化,学生通过在线课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动作规范、审美理念,再在现场课堂中接受教师个性化指导与团队协作训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线下课程重视情感体验和美育氛围的营造,线上平台则强调自主学习与多元交流,双向互补提升美育成效。在课后,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记录训练过程、上传作品、参加美育竞赛、获得师生点评,实现美育评价方式的创新。通过互联网工具,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形体训练过程和审美成长进行动态跟踪和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健美课程和审美探索的内在动力。

四、教师美育素养提升与健身健美课程教学创新

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美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高素养、创新型体育教师队伍的支撑。当前部分高校健身健美课程教师仍停留在传统教学理念,缺乏美育视角和数字化素养,对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不熟练。为实现美育目标延伸,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美育能力培养,鼓励体育教师学习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不断提升对健身健美美育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教师应主动拥抱“互联网 +′′ ”技术,善于利用视频制作、课程直播、线上互动、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开展个性化、情境化、沉浸式教学,注重审美感悟、情感交流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五、健身健美课程美育价值延伸与实现路径创新

“互联网 +”环境为健身健美课程美育价值延伸提供了多元创新路径。首先,要完善课程平台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更具互动性、艺术性和智能化的健身健美美育内容。学校应加大技术投入,鼓励跨院系、跨专业团队共建美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资源、评价一体化的网络化育人平台。其次,要深化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学习任务、分层分类指导、虚拟赛事展示、线上美育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拓宽学生参与渠道。再次,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引入美育素养成长档案、智能评估、同伴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成长。

结论

“互联网 +′′ 赋能下,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的美育价值得到持续延伸和多元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教学平台,不仅拓展了课程内容和美育功能,还创新了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推动课程从身体训练向审美教育、人格培养和全面育人转变。要实现美育目标的真正落地,需要高校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升师资,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进美育与体育、艺术、科技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未来,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美育价值的实现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发展和审美素养提升提供坚实基础,为我国美育和体育融合创新提供重要范例和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王新新 , 黄国武 . “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体育美育融合创新路径研究 [J]. 体育科技 , 2023, 44(5): 89-93.

[2] 陈媛媛 , 李明 . 高校健身健美课程美育功能的数字化实现与评价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2, 12(14): 71-74.

[3] 刘鹏飞.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美育价值的提升路径 [J]. 中国学校体育 , 2021, 42(4):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