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品质培养: 幼小科学有效衔接策略探究
金燕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引言:
当前,幼小衔接中“超前学习”“单向灌输”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部分幼儿入学后出现“三年级滑坡”:早期依赖机械记忆的优势逐渐消退,而自主学习、批判思维等底层能力却未能同步发展。如何避免“揠苗助长”,让衔接过程真正成为幼儿学习品质的“孵化期”,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
一、学习品质培养:幼小科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一)学习动力与兴趣的持续性
某幼儿园通过“小学探秘日”活动,让幼儿走进小学课堂,参与升旗仪式、社团体验等环节。活动中,幼儿观察课堂规则、与小学生互动提问,亲身体验小学生活。这种真实情境体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入学后更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学习兴趣显著高于未参与活动的同龄人。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品质培养,能将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避免因机械灌输导致的“三年级滑坡”现象,为终身学习注入活力。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奠基
研究显示,幼小衔接中注重时间管理、任务规划能力培养的儿童,入学后独立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出同龄人 40% 。幼儿园通过“任务打卡墙”“入学准备计划”等活动,引导幼儿制定每日任务清单(如整理书包、按时起床),并设计奖励机制。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监督与反思,逐步建立任务意识。这种能力不仅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的独立生活与学习要求,更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社会适应与情绪管理
幼小衔接中的“大带小”结对活动(如小学生回访幼儿园讲故事),如同为幼儿搭建了“社会适应阶梯”。活动中,幼儿与小学生互动交流,体验小学生活流程(如课间如厕、课前准备),逐步适应新环境。同时,通过绘本共读、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表达对小学的担忧与期待。这种情感支持缓解了入学焦虑,使幼儿更自信地面对挑战,形成积极的入学心态,为顺利过渡奠定心理基础。
二、幼小科学有效衔接策略
(一)激发内在动力,建立积极心态
某幼儿园开展“小学探秘日”活动,组织大班幼儿走进小学课堂,近距离观察教室布置(如整齐的课桌椅、丰富的图书角)、体验课间操的活力氛围,并与小学生结对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你觉得小学课堂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哥哥姐姐们是怎么举手发言的?”激发幼儿思考。随后,幼儿参与模拟课堂,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任务(如制作“我心中的小学”手抄报),亲身体验小学生活节奏。活动后,教师鼓励幼儿用绘画记录感受,并开展“我的入学小目标”分享会。例如,乐乐画下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并写下目标:“每天提前到校,交到三个新朋友。”通过真实体验与目标引导,幼儿对小学的焦虑情绪显著降低,入学后更主动参与课堂互动,适应能力明显提升,甚至有幼儿主动申请担任班级小组长,展现出更强的自我驱动力。
(二)培养自理能力,强化时间观念
教师设计“任务打卡墙”,将每日任务(如整理书包、按时起床)以图片形式呈现,幼儿完成一项即贴上小贴纸,形成可视化激励。例如,晨晨每天早晨自主完成洗漱、穿衣后,都会在打卡墙上贴上星星贴纸,逐渐从“家长催促”转向“自我监督”。同时,通过“我的时间我做主”
活动,教师引导幼儿使用沙漏或时钟记录任务时长,例如“十分钟整理书包挑战”。豆豆从依赖家长催促到主动规划时间,入学后能独立完成作业并按时休息,甚至会提前预习第二天的课程。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中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如摆放碗筷、整理玩具),时间观念显著增强,入学后能快速适应小学的作息要求,成为班级中最早到校的学生之一。
(三)提升合作意识,增强责任担当
幼儿园开展“大带小”结对活动,邀请小学生回访幼儿园讲故事、示范课间操,形成“幼小双向互动”。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倾听(如安静听哥哥姐姐讲故事)、表达(如提问“小学的体育课有什么好玩的?”)与协作(如共同完成“送弟弟妹妹回教室”任务)。例如,琪琪在结对活动中主动帮助弟弟妹妹整理玩具,教师及时表扬并引导其反思:“你今天帮助了谁?感觉怎么样?”琪琪回答:“我帮小宇搭好了积木,他很开心,我也觉得很自豪。”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如“小组长竞选”),幼儿学会分工合作,承担责任。例如,在“超市购物”游戏中,幼儿需分配角色(收银员、顾客、导购员),并协商解决问题(如商品价格争议)。活动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显著提升,入学后能快速融入集体,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甚至有幼儿主动组织“图书漂流”活动,展现出更强的领导力。
(四)培养学习习惯,激发探索兴趣
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法”培养幼儿专注力。例如,在“面包虫配送”项目中,幼儿需规划路线(如从幼儿园到教室的最短路径)、分配任务(如谁负责观察、谁负责记录),并在游戏情境中完成挑战。教师引导幼儿记录观察结果(如“面包虫喜欢吃苹果皮”),鼓励其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例如,有幼儿提问:“为什么面包虫喜欢黑暗的地方?”教师提供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支持幼儿自主探究。此外,通过“自然笔记”活动,幼儿用绘画记录植物生长(如种子发芽、叶子变色),将好奇心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例如,阳阳坚持观察班级植物角三个月,最终在科学课上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我发现植物向光生长!”幼儿专注力、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入学后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幼儿在数学课上提出“用积木拼图形”的新方法,展现出更强的创新思维。
结语: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过渡期,其核心在于学习品质的培育与迁移。通过激发内在动力、强化自理能力、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学习习惯四大策略的实践,我们见证了幼儿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拥抱小学生活,以更强的时间观念适应作息节奏,以更协作的姿态融入集体环境,以更专注的态度投入知识学习。这些转变不仅为幼儿入学后的学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其终身学习注入了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 . 幼小双向科学衔接方法的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S2):22-23.
[2] 冯静, 齐静静. 以幼小课程为抓手,促区域科学有效衔接[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3,(07):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