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侨乡文化建设研究
马杏昌
中共保山市委党校
一、保山侨乡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接壤,拥有长达 167.78 公里的国境线。这里不仅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中缅油气管道的重要节点,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及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关键一环。保山籍的海外华侨华人有50 余万人,分布在世界3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数华侨祖籍地主要是腾冲的和顺、小西、绮罗 , 龙陵龙山、龙新、平达、象达、勐冒 , 昌宁的右甸、柯街等地。目前 , 旅居国外的华侨主要是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
保山的侨乡文化历史悠久,由于不仅有与东南亚、南亚接壤又相近的区域地理优势而且还有相似的民族渊源及宗教信仰等认同感 , 使其境内先民通过“蜀身毒道”很早就沟通了与周边国家的经商往来 , 互通有无;人员流通 , 杂居婚配 , 还使得保山在古代尤其是在民国时期 , 彰显其商贸集散地、中西文化传播站、交通枢纽、内陆门户之地位。[1] 伴随着这种地位的形成 , 保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保山市华侨华人文化是一种融合了中华文化和住在国文化的复合性共生共融共存文化,是东南亚文化圈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 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等方面,更深刻地体现在保山人民与海外侨胞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家国情怀上。可以说,保山侨乡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是保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在推动保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资源性的作用。
(一)侨乡文化核心内涵
1. 崇文尚教。保山侨乡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教育、崇尚知识。这种崇文尚教的精神体现在华侨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上,也体现在他们回乡后积极筹建学堂、开设奖学金等公益性事业上。这种精神不仅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
2. 开拓奋进。“走夷方”文化是保山侨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保山华侨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早期保山的华侨的谋生和壮大的方式就是体现在“走”字上,通过“走夷方”谋生和壮大,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异国他乡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种开拓奋进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追求卓越。
3. 家国情怀。保山侨乡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深厚感情上。他们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始终心系祖国、情牵桑梓。许多华侨在事业有成后,都会回乡探亲、报效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种家国情怀不仅增强了华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和谐共生。保山侨乡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凸显出道家的思想,即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依靠自然。这种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在当地民居建筑和生态环境上,形成了独特的侨乡风貌。
(二)侨乡文化时代价值
保山侨乡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其时代价值的详细阐述:
1. 文化认同与传承。保山侨乡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华文化和住在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复合性共生共融共存文化。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也展示了保山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感和传承意识。通过侨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2. 促进中外交流。保山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拥有丰富的侨务工作资源。侨乡文化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海外侨胞故乡行”、重走滇缅路等活动,可以让海外侨胞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3.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侨乡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保山华侨华人在海外奋斗多年后,积累了丰富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通过回国投资、捐资等方式,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增强民族凝聚力。侨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传承和弘扬侨乡文化,可以激发海内外华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二、保山侨乡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推进我市侨乡文化建设和发展,围绕我市侨乡文化建设现状,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访谈等方式,深入查找和分析当前保山市侨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体制机制建立不完善
1. 侨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设计不强。对侨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打造侨乡文化品牌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系统性的挖掘和保护。县区、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突出,工作中注重点的建设打造,总体包装、设计、宣传不够。
2. 培育和建设侨乡文化的方法单一。保山侨乡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措施不够具体有力,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对一些独具侨乡文化特色的村落及建筑挖掘、保护的力度不够,工作成效还不够实,
(二)文化资源宣传利用有差距
1. 侨乡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在资源利用上,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和转化利用程度不够,文旅融合不深,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没有很好地串珠成链、连线成面,整体优势发挥不够。一些重点村(社区)规划不全面,对其中的村落、民居、宗祠及遗址遗迹,修缮维护不够;开发文化产品档次不高,如参与式和体验式文旅项目、侨乡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少;
2. 侨乡保山知名度不高。侨乡文化品牌打造还没有完全融入到保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布局,侨乡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载体不够丰富。体制机制、资源整合、文化创意、主体培育等创新不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口号和IP 延展不足,品牌差异度不够、辨识度不高、传播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保山籍华侨华人突出的人文优势,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宣传好中国故事和保山故事。
(三)服务保障措施不到位
1. 经费投入不足。统筹、整合资金项目不够,侨乡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如,爱国侨领梁金山故居修缮布展过程异常崎岖漫长,历经5 年多,省委统战部、省博物馆、省侨办、市侨办、区委宣传部等多部门零零星星的支持补助,才合计投入400 余万元。工作推进中缺乏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和带动,项目少、项目小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抓手。
2. 队伍建设不优。侨乡文化建设需要专业性人才,但目前多为业余型人才,岗位流动性强,专业性差,如,全市从事侨务工作的侨联、侨办干部,属机关公务员或事业身份,大部分飞专业出身。
三、新时代侨乡文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侨乡文化保护和利用
1. 完善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认识保山侨乡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将侨乡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针对当前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等问题,制定和完善侨乡文化发展政策,为侨乡文化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要不断构建完善以县、乡、村和侨联小组为主干,涉侨部门、群团单位和归侨侨眷积极参加的社区侨务工作网络,形成以乡镇、社区为中心链条的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立体化运行机制,依法维护侨益、提供全面服务,满足归侨侨眷新需求,丰富社区侨服务内涵为工作的切入点,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在新归侨、留学人员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大力建设功能型基层侨联组织,积极构建“基层侨联(涉侨社团) + 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机制和“地方侨联 + 大学侨联 + 校友会”工作机制,扩大工作的覆盖面,这样既能确保侨乡文化建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又能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 加强研究,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华侨华人以各种方式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 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纽带。华侨华人在长期的海外生活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华侨华人文化。[3] 充分发挥学院、社科联、文联等部门的作用,加强侨乡文化研究,与高校加大交流合作,围绕云南侨乡文化理论、侨乡文化史,以及保山华侨史和华侨文化理论等,根据需要举办相关专题的学术研讨会,不断形成侨乡文化理论学术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3. 强化保障,加大侨乡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一方面,将侨乡文化保护工程纳入政府规划和财政预算, 政府牵头,加大政府资金对侨乡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支持侨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交流活动和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保山华侨华人重要力量,为侨乡经济建设注入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侨捐项目是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丰碑,海外乡亲捐资办学是我市改革开放侨乡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为保山侨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保山要发挥这一侨务优势,发扬华侨华人爱国、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儒商并重的理念,打好“侨牌”,推动保山文化产业发展,为促进保山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搭建平台,深化侨乡文化交流与合作
1.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侨乡文化”、“滇西抗战文化”资源优势,搭建侨乡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与海外侨团和侨胞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保山侨乡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华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请进来”举办好华文教师培训班、华裔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走出去”外派华文教师、发送汉语教材、支持海外侨校办学、组团巡回展演等活动,利用侨乡文化资源打造华文教育品牌,开展侨乡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
2. 搭建情感交流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联谊交流活动,邀请海外侨商、侨领来保山考察交流,增进与海外华人侨胞的友谊与合作。举办“亲情中华”等线上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扩大与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与祖国的感情。
3. 搭建经贸合作平台。借助各类市内文化节等重要节庆活动,邀请各地华商会、海内外学者和侨领参加,掌握华商的投资意向,宣传推介保山,涵养侨务资源,促进经贸合作。
(三)科学规划,打造侨乡文化品牌
1. 树立定位准确、“侨味”浓郁、符合侨意、公众认同的侨乡形象。保山应充分利用侨乡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侨乡文化品牌,组织宣传、侨联、文联、融媒体中心、社科等部门力量,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宣传、挖掘、整理侨乡文化、整合涉侨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开展侨乡文化征文(含影视作品)系列活动,在《保山日报》、保山广播电视台设侨乡文化征文专栏,分时期、分阶段举行评奖活动。邀请海内外知名文化专家举办侨乡文化研讨会,出版研讨论文书籍。鼓励创作反映保山侨乡文化的文学作品,拍摄反映侨乡文化的文学影视作品,向海外侨胞、社团等发放,展示侨乡魅力,增进文化交流。
2. 建立侨乡旅游标识,推动侨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保山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滇缅公路、梁金山故居、柯街华侨农场等。应将这些侨乡元素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要组织侨联、侨办、文化和旅游和住建等部门力量,包装寻根旅游线路,建立侨乡旅游标识,配套侨乡旅游服务设施,推动侨乡文化与旅游、农业、手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链。可以引导协助腾冲和顺柏联集团挖掘打造“明德女子学堂”“洪盛祥商号”“隔娘坡”“报捷路”“出国必读”等富含侨乡元素的文化符号。
3. 打造蓬勃发展、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效益良好的标志性载体。组织侨联、侨办、宣传、商务等部门,弘扬华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孺商并重的理念,开展“保山侨界十杰”“保山十佳侨商”评选活动,让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崇文尚教、讲究礼仪、爱国爱乡、团结进步的侨乡精神根植于群众心中。扶持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优先培育和扶持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联营、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全社会办文化的格局。
(四)提升素质,加强侨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 重视侨乡文化建设干部的选拔任用。落实党管干部原则,激励担当作为,大力选拔在侨乡文化建设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完善配套制度,围绕建立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
2. 强化侨乡文化建设人才的培训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机制,加大对侨乡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批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侨乡文化人才。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文艺工作者等人才投身侨乡文化事业,为侨乡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完善文化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业创建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策划等基地,着力培养实用性、复合型技术人才。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激励机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利用海外侨胞的人才资源,引进具有侨乡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侨乡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结语:
保山侨乡文化建设是推动保山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下保山实践的重要一环,其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保山侨乡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也清晰地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而,随着对现状的深入分析和对未来的展望,我们也充满信心,相信通过综合性的对策和建议,保山侨乡文化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吴臣辉 .《保山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交往历程与华侨的形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年第 06 期。
[2] 李熙春 .《新时代统战视角下的保山市华侨华人文化研究》《云南社会化主义学院学报 )》 2021 年第 02 期。
[3] 王焕芝.《华侨华人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学解析》《八桂侨刊》2007 年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