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化研究

作者

王贵喜

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1501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项目式学习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为综合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索项目式学习在这两个阶段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将新知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2.2 杜威的 “做中学” 理论

杜威主张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项目式学习正是让学生在 “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与探究,使自身主体作用得到肯定,在情境下建构与生成知识,促使知、情、意、行得到有效训练和全面提升。

三、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1 小学阶段

3.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以 “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项目式课程为例,利用校园内的各种树木、花卉等资源,设计一系列活动,如给植物设计并制作标签、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制作植物专题手抄报等。小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植物,还融入了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及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3.1.2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 “我是种植小能手 —— 绿色蔬菜种植” 项目中,学生利用学校教学楼顶空间,亲身体验播种、催芽、移栽、浇水、施肥、收获等蔬菜种植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掌握了实用的劳动技能,学会了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数据,提高了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生在收获与分享中,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3.2 初中阶段

3.2.1 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 项目中,初中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统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交通布局,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学生不仅提出了一系列缓解交通拥堵的建议,还设计出一些创新的交通解决方案,如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新型公共交通线路规划等,有效提升了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3.2.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 “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中,学生分成小组,分别负责校园文化主题的确定、宣传海报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策划等任务。各小组之间需要密切协作、沟通交流,共同推进项目进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学会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 项目设计不合理

部分教师在设计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导致项目难度过高或过低。例如,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过于复杂的科学探究项目,学生难以理解和完成;在初中阶段设置简单的手工制作项目,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项目与学科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存在 “为了项目而项目” 的现象,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2 教师指导不足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然而,一些教师缺乏项目式学习的经验,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有些教师过于主导项目进程,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项目式学习流于形式。

4.3 资源支持有限

开展项目式学习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包括教学场地、设备、材料以及校外实践基地等。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资源有限,无法满足项目式学习的需求。例如,一些学校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受到限制;部分学校缺乏与社会机构的合作,学生难以获得校外实践机会。

4.4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等问题。多数情况下,评价主要由教师完成,缺乏学生自评和互评,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评价内容往往侧重于项目成果,忽视了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五、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5.1 优化项目设计

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对于小学阶段,项目主题应贴近学生生活,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如 “我的家庭故事”“有趣的昆虫世界” 等。初中阶段的项目则可更具综合性和挑战性,如 “社区环境问题调查与治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同时,要深入挖掘项目与各学科知识的融合点,确保项目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

5.2 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项目式学习培训,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观摩优秀案例、开展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项目设计和指导能力。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进展,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在项目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5.3 拓展资源渠道

学校要加大对综合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同时,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如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六、结论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和初中综合实践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拓展资源渠道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加以改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燕芳.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Diss. 西南大学 , 2024.

[2] 朱桂珍 . " 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 { 小学教学参考 } 24(2023):17-19.

[3] 周明吉.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项目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 成才之路 } 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