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作者

董园

丹东市第五中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需立足核心素养,注重语言实践,强调情境对学生认知建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催化作用。情境创设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性与抽象性,将语言学习嵌入社会文化脉络与生活实践场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激活思维、运用语言、涵育情感。当前部分语文课堂仍存在情境设计碎片化、符号化倾向,或脱离学生经验世界,或弱化学科本质属性,导致素养培育浮于表层。因此,如何以核心素养为锚点,重构情境创设的目标、路径与策略,使情境真正成为联通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桥梁,是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命题。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在当代语文教育改革中,情境创设已成为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新课标明确强调“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语文教学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通过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场域。核心素养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等多维目标,而情境创设通过还原语言的文化背景、生活逻辑与社会关联,为学生搭建了“学用结合”的桥梁。例如,在传统文化主题教学中,通过戏曲角色扮演或民俗体验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更能深度感知文化基因,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文化认同与审美能力。这种教学转型不仅呼应了课标要求,更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封闭性,使语文学习从静态识记走向动态建构,为素养的整合性发展奠定基础。

从学生认知规律看,情境创设契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该阶段学生思维具象化特征显著,对生活化、趣味性内容敏感,但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文本易引发疏离感。情境教学通过任务驱动、问题链设计或角色代入等方式,将文本嵌入真实或拟真的语境中,如以“校园记者站”模拟新闻采访,以“家庭亲情故事会”激活散文共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参与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情境的沉浸性体验能深化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做中学”的模式不仅提升了语言运用的灵活性,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使核心素养从理念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表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一)任务驱动型情境创设:锚定素养目标,实现学用结合

任务驱动型情境以真实或拟真的实践任务为载体,将语言运用、文化理解、思维发展等素养目标嵌入任务链条。教师需以单元大概念为统领,提炼与生活逻辑紧密关联的使命型任务,通过角色代入强化学习的目标感与社会责任感。任务设计需遵循层级性原则:基础层聚焦文本解读与信息整合,进阶层强调迁移应用,创新层鼓励批判重构,形成的递进路径。同时,任务需嵌入结构化支架,如分解为阶段性目标,每阶段匹配相应的语言训练点,辅以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自我监控,推动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这种策略的成功实施依赖任务与学科本质的深度契合。教师需规避任务同质化倾向,依据文本特质定制差异化目标:文学类文本侧重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论述类文本侧重逻辑分析与观点论证。此外,任务情境需超越课堂场域,链接社会文化议题(如环保倡议、文化传承),使语言运用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整合性发展。

(二)问题探究型情境创设:激活高阶思维,促进深度认知

问题情境的核心在于制造认知冲突,驱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解。教师需区分两类问题设计:一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启发性问题,链接学生既有认知与文本内涵;二是针对学习困惑的挑战性问题,聚焦文本理解的难点与盲点。二者均需构建逻辑严密的“问题链”,通过“现象观察—文化反思—现实映射”的阶梯式路径,引导学生解构文本深层逻辑。问题设计需把握“张力原则”,即在学生认知边界处设问,既避免浅表化又防止脱离学情,确保思维挑战性与可达性的平衡。

(三)体验沉浸型情境创设:深化情感共鸣,涵育审美品格

体验情境强调通过多感官通道的协同刺激,促成情感内化与审美共情。其实施需紧扣两类路径:一是文学意境具象化,利用多媒体技术重构文本时空,通过视听联觉深化对意境与情感的体悟;二是文化实践情境化,设计仪式感强的文化活动,在亲历符号生产中强化文化认同。情境设计需遵循“情感沉浸—理性升华”的双轨原则,避免沉溺于感官刺激而弱化思维深度,需在情境高潮处嵌入反思环节,促成情感体验向理性认知的转化。教师需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符号,将其转化为可参与的行为指令(如模拟“揖让”礼仪理解“礼”的精神),而非静态展示文化标本。同时,注重个体体验与集体叙事的交融:个人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命运(如《孔乙己》中的阶层困境),群体通过仪式展演(如祭文诵读)凝聚文化共同体意识,最终在“情动—理思”的循环中实现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的共生。

(四)跨学科整合型情境创设:打破知识壁垒,培育综合素养

跨学科情境以语文能力为枢纽,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其设计需把握两大核心:一是主题统整,提炼学科交叉的大概念,构建“一核多维”任务群(如“城市变迁报告”融合历史考据、地理调查与文学创作);二是项目化实施,采用“调研—创作—策展”三阶模型,在协作中实现语言运用与实证分析、技术操作的深度融合。情境需指向真实社会需求,使语文学习成为社会参与的预演。需构建跨学科备课共同体,厘清各学科在任务中的贡献点(如历史提供背景脉络,科学提供数据验证);设计多元评价量表,涵盖语文核心能力与跨学科素养,通过师生共评、学科互评确保素养培育的全面性。最终在知识融通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力,使语文课堂成为核心素养孵化的立体场域。

三、结语

情境创设作为连接语文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桥梁,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课堂的封闭性与抽象性,将语言实践嵌入社会文化脉络与生活场域,推动学生从符号认知走向意义建构。未来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应始终以素养贯通性为锚点,坚持真实性、实践性与统整性原则,规避形式化、碎片化倾向。教师需在单元整体视域下,依据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规律,灵活调配情境策略,使文化理解、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素养在情境浸润中实现有机共生。唯有如此,情境才能真正从教学手段升华为育人生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精神底色与能力根基。

参考文献:

[1] 严义金. 用情境展现灵动课堂——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J]. 家长 ,2022,(24):64- 66.

[2] 陈晓花 . 借助情境创设,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J]. 中学语文 ,2022,(21):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