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符号转化与价值研究的培育研究
齐乐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403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影响。美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推进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意味着高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工作重点,从美育教学的视角出发,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呈现在学生面前,联系宋瓷简洁、素雅、自然的风格,传递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为全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融入宋瓷美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资源整合开发不足
目前,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融入宋瓷美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资源整合开发不到位的实际问题,部分强调思政教育中基本理论的解读分析,忽略了学生在审美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由此导致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宋瓷美学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漫长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部分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未能考虑到宋瓷的特点和教育价值,缺乏对美育素材资源拓展延伸的意识,由此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从高校美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视角来看,现有的美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材中不同类型美育素材的加工,忽略了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宋瓷相关教育资源挖掘中过分强调其美育价值,忽略了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极大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宋瓷美学渗透方式单一
当前部分教师在推进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尝试运用宋瓷美学元素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偏向性,由此导致学生对宋瓷美学的理解不够深刻。比如,教师过分注重自身对学生的讲解说教,忽略了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由此导致宋瓷美学的融合渗透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在知识探究中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再如,教师采用讲授法开展美育教学活动。在宋瓷美学渗透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由此导致教学活动趣味性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面对单一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中宋瓷美学的实际应用效果相对有限,学生知识探究体验认知不够深入。
(三)教师对宋瓷美学缺乏深入研究
教师是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在学生成长路上扮演着引路人的重要角色。现阶段,高校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投入不断增大,但是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面的培养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在宋瓷美学与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现出的教学研究能力较为薄弱,对宋瓷美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宋瓷美学的教育价值难以得到全面实现等困境。高校针对美育师资建设的资源投入不足,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不完善,教师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方面的整体表现较为薄弱,面对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相关要求,教师表现出的适应能力不足,很难真正基于宋瓷美学加强对学生的全面指导。
二、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符号转化
(一)加强宋瓷美学的符号提取
宋瓷美学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同时也对课程思政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符号转化应当从造型符号、装饰符号、色彩符号等方面做出新尝试,为高校大学生审美体验不断深化奠定基础,为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落实保驾护航。
宋瓷具有器型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同造型的适用范围都不一样,因此需要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宋瓷器型中提取符号元素,体现造型特点。比如梅瓶的文人气质、斗笠碗的简洁质朴等,都体现了宋代瓷器对造型比例的精准把握。简洁、流畅的线条体现了宋瓷追求自然简洁的审美理念,同时也强调造型的协调性和整体性,整体流露出和谐美的特点。
从装饰纹样的视角来看,宋瓷所涉及的装饰纹样类型较为多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比如莲花纹在宋瓷中较为常见,寓意着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同时莲花的“莲”字与“连”字谐音,给予了“连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基于对宋瓷中装饰纹样的深入剖析,从中提取装饰,符号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支持。
从色彩符号的视角来看,宋瓷具有代表性的釉色,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表达和文化内涵,如经典的天青色是汝窑瓷器的典型釉色,能够传递清新淡雅的审美观念,天青色仿佛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纯净而自然。通过对色彩符号的提炼,宋瓷美学中独特的色彩体验能够引领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基于课程内容的符号融合
为了充分实现宋瓷美学在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应有的价值,应当从课程内容整合的视角出发,尝试将高校美育教学重点与宋瓷美学相结合,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学习素材的同时带给学生深层次启发,从而全方位的保障数字美学教育价值,实现为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当关注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收集宋瓷的实物图片、高清视频等资料,为学生了解宋瓷的造型、装饰等元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宋瓷美学在高校美育课程思政中的相关应用需求,教育资源整合应当具有较为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宋瓷美学作品和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和延伸。
联系宋瓷美学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应当在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建立起宋瓷美学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宋瓷美学资源的全面整合强化学生思政体验。比如在宋瓷美学元素挖掘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角度出发,为学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在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确保后续课程思政建设的全方位落实。
(三)利用现代技术的符号创新表达
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应当创新宋瓷美学符号展示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了解宋瓷美学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强化和提升。教师应当联系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实际情况,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示宋瓷美学相关的画面场景,将宋代瓷器制作的流程和工作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引领学生培育工匠精神。在审美教育方面,教师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材料,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和了解宋瓷中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面对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要求,教师还应考虑到信息化教学流程的合理设计,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学生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对线下活动流程的优化设计强化学生学习体验,为保障宋瓷美学教育价值进一步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合实践活动的符号体验式教学
基于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是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宋瓷美学应有教育价值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根据现阶段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应当对宋瓷美学开发与利用提出较高要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表现和成长动态,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宋瓷美学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在实践中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确保学生在美育活动中的全面发展。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陶艺制作相关活动,大学生积极体验宋瓷的制造过程,通过亲手制作陶艺作品,增强学生对宋瓷美学符号的深刻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基于亲身体验感受宋瓷美学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在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三、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
(一)审美教育价值
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关键,同时也对塑造学生审美品格产生积极影响。实际上,宋瓷具有简洁流畅的造型线条、丰富多样的色彩表现形式,蕴含着含蓄内敛的审美情趣,通过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宋瓷美学的融合应用,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效果。此外,宋瓷美学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要素能够成为学生审美品格塑造的基础,基于先进思想观念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二)思政教育价值
当前大力推进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宋瓷美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从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来看,基于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发展历史,教师在积极应用宋瓷美学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来看,宋瓷造型的和谐美,宋瓷制作展现的工匠精神,基于宋瓷美学的融合应用,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支持。
(三)文化传承价值
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宋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展示了哲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文化元素,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此外,基于宋瓷美学在高校美育中融合渗透,学生能够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为宋瓷美学方面的文化创新提供坚定支持,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四)人才培养价值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宋瓷美学的融合应用对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宋瓷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比如基于宋瓷这一载体,学生能够了解现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达到拓宽知识视野的效果。在能力素质方面,基于宋瓷美学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学生能够在审美能力、意识创造能力各方面提高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方面,通过宋瓷美学的融合与应用,学生能够塑造正确价值观,在知识探究中不断强化个人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宋瓷美学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高校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积极打破传统模式的诸多局限,从多方位着手对高校美育作出新尝试,在宋瓷美学资源整合与开发中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提炼宋瓷美学符号,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培育提供坚定保障,确保丰富的中国美学教育资源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师敏 , 余天 , 韩珂可 , 等 . 文心瓷韵:陶瓷诗词作品在设计类高校美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J]. 陶瓷 ,2025,(04):66-71.
[2] 成坤 . 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大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J]. 成才 ,2025,(06):149-150.
[3] 王立鹏 , 张志强 . 邢窑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地方高校美育的路径探索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5,(02):60-62.
[4] 陈思雨 , 陈甜琴 . 景德镇陶瓷文化融入高校公共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4,58(10):102-103.
[5] 程宝飞 . 非遗资源融入地方高校美育课程教学实践的路径研究——以《吉州窑陶瓷艺术》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6):222-224.
[6] 魏媛鹤 , 徐夏怡 . 基于活态传承模式的陶瓷美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逻辑机理及实践路径研究 [J]. 景德镇陶瓷 ,2024,52(04):70-73.
[7] 苗苗 . 生态美育背景下陶瓷艺术赏析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57(05):6-7.
[8] 李雪松 , 张慧 . 博山陶瓷彩绘的审美特征及其融入学校美育的实施路径 [J].山东陶瓷 ,2022,45(05):45-50.
作者简介:齐乐(1992-),男,江苏丰县人,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3 年)基金项目 (23KS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