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实践

作者

张晶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 271400

引言

随着 “双减” 政策的深入推进,课后服务已成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减轻家庭课后教育负担。小学班主任作为连接学校、学生与家庭的关键纽带,在课后服务中承担着组织管理、活动设计、安全保障等多重职责。当前,部分小学课后服务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固化、互动不足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育人效能。因此,探索小学班主任在课后服务中的创新实践路径,对实现服务 “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课后服务内容的优化路径

课后服务内容是决定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小学班主任需基于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打破传统辅导模式的局限,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体系。

(一)构建分层分类的学业指导体系

学业指导是课后服务的基础内容,但传统 “一刀切” 式的作业辅导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班主任应通过日常教学观察与学业数据分析,将学生按学习能力与需求划分为不同层次,制定针对性指导方案。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聚焦基础知识巩固与学习方法矫正,通过小范围答疑、错题精讲等形式,帮助其补齐短板;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性学习任务,如学科专题探究、跨学科融合项目等,激发其自主探究能力。同时,班主任需建立学业指导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机制,将课后服务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场景。例如,在数学课后服务中,结合课堂所学的几何知识,组织学生开展 “校园图形测量” 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测量、数据计算等环节,强化知识应用能力。这种分层分类的学业指导模式,既能避免无效重复训练,又能实现 “因材施教”,提升学业指导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二)开发融合素养培育的活动模块

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需突破 “唯学业” 倾向,转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班主任应结合学校资源与自身专长,开发涵盖文化传承、实践创新、身心健康等维度的活动模块,构建 “基础 + 特色” 的活动体系。在文化传承方面,可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设计民俗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例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 “节气里的科学与文化” 主题活动,通过观察物候、制作节气手账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实践创新方面,利用校园空间搭建微型实践平台,如 “班级种植角”“科学小实验室” 等,组织学生开展植物栽培、简易科学实验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与探究精神。

活动模块的设计需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班主任可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兴趣点,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策划与组织。例如,由学生自主成立 “活动策划小组”,负责制定活动方案、分配任务、反馈效果,班主任仅承担引导与支持角色,既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又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责任意识。

二、课后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实践

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是课后服务有序开展的保障,班主任需从组织机制与协同机制入手,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一)建立精细化的组织管理机制

课后服务的有序运行依赖于精细化的组织管理,班主任需从时间分配、空间利用与安全保障三个维度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在时间分配上,采用 “基础时段 + 弹性时段” 相结合的模式:基础时段(1-1.5 小时)聚焦学业指导与集体活动,保证服务的规范性;弹性时段(0.5 小时)设置自主选择环节,学生可根据需求参与兴趣小组、自主阅读或个性化辅导,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在时间规划中嵌入 “微休息” 节点,每 40 分钟安排 5 分钟的放松活动,通过集体小游戏、眼部按摩操等形式,缓解学生疲劳,提升后续活动专注力。

空间利用方面,突破传统教室边界,整合校园资源打造多功能活动区域。例如,将教室划分为 “作业区”“阅读区”“讨论区”,联合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场所,为不同活动提供适配空间。班主任可联合学生共同设计区域标识与使用公约,如 “安静作业区禁声”“讨论区轻声交流” 等,通过可视化规则强化学生的空间秩序意识。班主任需提前制定空间使用计划,明确各区域功能与管理规则,通过 “学生自主管理 + 班主任巡查” 的方式,确保空间利用有序高效。

安全保障是课后服务管理的底线要求。班主任需建立 “课前排查— 课中监控 — 课后交接” 的全流程安全机制:课前检查活动场地与器材安全性,排查消防、用电等隐患;课中通过分组管理、定人定岗等方式,确保学生活动处于可控范围;课后严格执行家校交接制度,通过书面确认、电子签到等方式,确保学生安全离校。同时,针对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提升师生应急处置能力。

(二)构建多元协同的服务支持网络

课后服务的提质增效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班主任需打破“单打独斗” 的局限,构建 “班主任主导 — 教师协同 — 家长参与 —社会支持” 的多元协同网络。在校内协同方面,班主任可联合学科教师、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组建服务团队,明确分工与协作机制。例如,数学教师负责学业指导中的学科难点突破,美术教师协助开展手工类活动,形成专业互补的服务合力。

家校协同方面,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微信群、服务简报等形式,及时反馈服务进展与学生表现,听取家长建议。同时,引导家长以 “志愿者” 身份参与服务,如发挥家长职业特长开展专题讲座(如医生家长讲解健康知识、工程师家长指导科技小制作),或协助管理活动秩序,既丰富服务内容,又增强家长对服务的认同感。为提升家长参与质量,班主任可提前制定《家长志愿者服务指南》,明确服务流程、职责边界与安全规范,并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帮助家长更好地融入服务体系。

社会资源的引入是服务拓展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主动对接社区、公益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争取资源支持。例如,联合社区文化站开展“非遗进校园” 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联系科技馆提供科普器材与指导,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在引入社会资源过程中,班主任需建立严格的筛选与评估机制,确保资源的适宜性与安全性,形成 “学校主导、社会协同” 的良性互动格局。

结束语:课后服务 “提质增效” 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班主任作为服务的直接实践者,其工作创新对服务质量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后续研究中,小学班主任需持续深化对课后服务育人价值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创新路径。同时,教育部门与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的专业支持,通过培训、教研、资源供给等方式,为其工作创新提供保障,推动课后服务从 “有” 向 “优”转变,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缓解家庭教育焦虑的民生工程。

参考文献

[1] 黄盈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 成都大学 ,2025.

[2] 张宗明 . 小学班主任“ 管” 的思考与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28):114-116.

[3] 张彩云 .“双减”背景下乡镇小学社团活动提质增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