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局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

作者

崔丽伟

森林资源管理中心 022159

引言

森林蓄积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准估测对于森林资源管理、碳汇评估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森林蓄积量调查方法依赖地面实测,虽然精度较高,但耗时耗力,难以满足大范围监测需求。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时效的森林信息,为森林蓄积量反演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旨在探讨林业局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的现状、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概述

森林蓄积量是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木材资源潜力的关键指标 [1]。遥感反演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手段,利用电磁波与森林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取关键结构参数并估算森林蓄积量。该技术体系依据数据采集原理与处理方法,可划分为光学遥感、激光雷达和合成孔径雷达三大主流技术分支,各技术在数据特性、应用场景与精度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

1.1 光学遥感技术

光学遥感以被动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为基础,通过分析植被光谱特征反演森林蓄积量。其核心原理是利用不同生长状态的植被对可见光、近红外等波段的反射差异,构建光谱与蓄积量的关联模型。常用数据源包括 Landsat 系列卫星、Sentinel-2 多光谱影像及 MODIS 中分辨率数据。这些卫星以周期性重访能力与全球覆盖优势,为大尺度森林监测提供了稳定的数据支撑。然而,光学遥感依赖可见光成像,在云雾天气下观测受限,且山地地形导致的阴影效应易干扰光谱信息,在高海拔林区或季风气候区应用时,需结合地形校正算法提升反演精度。

1.2 激光雷达技术

激光雷达(LiDAR)采用主动探测方式,通过脉冲激光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获取三维空间信息。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穿透冠层获取林下地形与树体结构参数,可精确测量树高、胸径、冠幅及垂直分层结构,为蓄积量估算提供高精度基础数据。机载 LiDAR 在局部样地调查中已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为森林生物量模型校准提供了可靠参照。但受制于设备高昂采购与维护成本,以及海量点云数据处理对计算资源的高要求,该技术目前多应用于小范围样地验证,在国家尺度森林资源普查中难以大规模推广。

1.3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SAR)通过微波频段电磁波与地物的后向散射作用,突破光学遥感的天气与昼夜限制。其 C、L、P 等不同波段对植被穿透能力存在差异,L 波段 SAR 可有效探测树干信息,为复杂森林结构反演提供独特视角。在热带雨林、高纬度寒区等多云多雨区域,SAR 数据能够稳定获取地表信息,与光学遥感形成互补。但 SAR 数据解译需考虑地物介电常数、入射角等复杂因素,且微波信号对生物量变化的敏感性较低,通常需融合光学数据或地面调查数据,构建多源信息协同模型,以提升蓄积量反演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 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方法

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方法主要包括经验模型法、物理模型法和机器学习法 [2]。经验模型法通过建立遥感特征与地面实测数据之间的统计关系进行反演,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但适用性受限于样本数据。物理模型法基于森林的光学和物理特性,通过模拟遥感信号与森林结构的关系进行反演,精度较高但计算复杂。

2.1 多源数据融合

多源数据融合是将光学遥感、LiDAR 和 SAR 等数据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类数据的优势,提升森林蓄积量反演精度。例如,LiDAR 提供的高精度三维结构信息可与光学遥感的光谱特征相结合,弥补单一数据源的不足。多源数据融合需解决数据配准、特征提取和模型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

2.2 机器学习算法

机器学习算法在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中的应用日益广泛[3]。常用的算法包括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通过训练大量数据提升模型性能。然而,其精度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且模型的可解释性较低,需进一步优化算法以提高适用性。

3 林业局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应用与展望

林业局作为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部门,在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林业局在森林资源监测中逐步引入光学遥感、LiDAR 和 SAR 等技术,实现了森林蓄积量的高效估测。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以提升反演精度和适用性。

3.1 技术应用现状

目前,林业局在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中主要采用光学遥感技术,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建立经验模型进行估测。例如,利用 Landsat 和Sentinel-2 数据提取植被指数,通过回归分析估算森林蓄积量。此外,LiDAR 技术在重点区域的森林资源调查中逐步应用,为高精度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了数据支持。SAR 技术则在多云多雨地区的森林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技术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遥感技术在森林蓄积量反演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复杂森林环境下的遥感数据解译难度较大,需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反演模型。其次,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尚不成熟,需解决数据配准和特征提取等关键技术问题。此外,机器学习算法的精度依赖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需进一步优化算法以提高适用性。

为提升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的精度和适用性,可采取以下优化路径:

1. 开发适应性更强的反演模型:针对不同森林类型和环境条件,开发具有高适应性的反演模型,提升复杂环境下的估测精度。

2. 加强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综合利用光学遥感、LiDAR 和SAR 等数据,弥补单一数据源的不足,提升反演精度。

3. 优化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引入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提升模型性能,并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

4. 构建高质量训练数据集:加强地面实测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构建覆盖广泛、质量可靠的训练数据集,为机器学习算法提供数据支持。

3.3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将朝着高精度、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分辨率、多光谱和超光谱数据的获取将更加便捷,为森林蓄积量反演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结束语

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是森林资源监测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对森林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探讨了林业局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分析了光学遥感、LiDAR 和SAR 等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提升反演精度的技术路径。未来,随着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森林蓄积量遥感反演技术将在森林资源监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灵蕤 , 刘辉 , 邓岚 , 等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林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J]. 林业经济 ,2024,46(08):59-83.

[2] 郑欢娜 . 双极化 SAR 数据的森林蓄积量估测及其季节响应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4.

[3] 熊向阳 , 杨小周 , 赵银超 , 等 . 基于超参数优化随机森林算法的森林生物量遥感反演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4,44(05):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