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赵万仙
泸西县中枢镇胜利小学
一、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真实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学习模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加强跨学科学习,注重学科间相互关联”,这一要求源于知识本身的整体性——现实世界的问题往往无法仅靠单一学科解决。
在小学阶段,科学学科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融合具有天然优势。例如,观察植物生长既需要科学的生命观念,也需要数学的测量与统计能力,还需要语文的观察记录与表达能力。这种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更能培养其“用多学科视角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情境化任务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符合皮亚杰提出的“同化—顺应”认知发展规律,能有效提升学习动机与迁移能力。
二、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跨学科主题需紧扣科学课程核心素养,同时兼顾融合学科的关键能力。例如“水资源保护”主题,科学目标可设定为“认识水的性质与循环”,数学目标为“统计家庭用水量并绘制图表”,语文目标为“撰写节水倡议书”,三者共同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真实性原则
主题应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确保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杜威在“做中学”理论中强调,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内化。例如“校园垃圾分类”主题,学生可通过实地调查(科学)、数据统计(数学)、撰写调查报告(语文)等活动,直接参与校园治理,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适度整合原则
低年级宜采用“学科渗透”方式,如科学观察活动结合语文短句描写;高年级可开展“主题统整”,如“桥梁设计”主题中,科学探究结构稳定性,数学计算承重数据,美术设计外观方案,避免因学科过多导致目标分散。
三、小学科学与多学科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科学与数学的融合:以“数据实证”强化逻辑思维
数学是科学探究的“工具学科”,测量、统计、图表分析等方法可帮助学生量化科学现象。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中,学生需:
1. 用直尺测量芽长(数学长度单位);
2. 记录每日发芽数量,用统计表呈现(数学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差异,推断温度、水分对发芽的影响(科学推理)。
这种融合使科学结论更具客观性,也让学生理解“数学是描述自然的语言”。
(二)科学与语文的融合:以“表达交流”深化认知理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支撑。在“天气观测”主题中: 阅读《看云识天气》等科普文本(语文阅读);撰写观测日记,描述“晴、阴、雨”的特征(语文表达);组汇报时清晰阐述结论(口语交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清晰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考”。
(三)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以“具象表达”激发创新意识
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可帮助学生用非语言形式表达科学认知。例如“昆虫世界”主题中,学生用彩笔绘制昆虫的身体结构(科学形态观察+ 美术造型),用不同长度的线条表现昆虫翅膀的振动频率(科学运动规律+ 美术抽象表达),这种融合能激活右脑思维,培养创造力。
四、实践案例:“校园植物生长观察”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主题确定
基于三年级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好奇心,结合科学“生物的生长”、数学“数据统计”、语文“观察日记”等内容,设计为期4 周的主题学习。
(二)目标设计
科学:认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叶片结构;
数学:掌握“厘米”的测量方法,能用条形图呈现生长数据;语文:撰写 3 篇观察日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述植物变化。
(三)实施过程
1. 第一周:分组探究
科学课:划分观察区域,确定“绿萝”“多肉”两种观察对象,学习控制变量法(如一组遮光、一组正常光照);数学课:发放“生长记录表”,指导学生每日测量株高并记录(精确到0.1 厘米);语文课:学习《爬山虎的脚》中的观察方法,仿写“植物的第一天”片段。
2. 第二周:数据整合
科学课:观察叶片颜色变化,讨论“光照是否影响叶片叶绿素”;数学课:汇总各组数据,用表格绘制“两种植物生长对比图”,计算平均生长速度;综合活动:小组分析数据差异,推测原因(如“多肉在光照下生长更快,可能因为原产地光照充足”)。
3. 第三周:深度表达
语文课:根据观察与数据,撰写《植物生长的秘密》科普短文,要求包含“发现(现象)—数据(证据)—结论(推理)”三部分;
美术课:绘制“植物生长漫画”,用夸张手法表现光照组与遮光组的差异。
4. 第四周:成果展示
举办“植物生长博览会”,展示观察日记、统计图表、漫画作品;小组汇报时需说明:“我们用什么方法观察?数据告诉我们什么?从植物生长中想到了什么?
(四)效果反思
参与学生的科学观察记录完整度提升 60%,数学图表运用正确率达85%,语文日记中比喻修辞的使用频次增加(前测平均1.2 次/ 篇,后测3.5 次/ 篇)。学生反馈:“看着自己种的绿萝长高,还能用图表证明‘晒太阳长得快’,特别有成就感!” 这一案例印证了跨学科学习能让学生“在做中悟,在用中学”。
五、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挑战与对策
在实践中,教师常面临“学科目标失衡”“课时协调困难”等问题。对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 建立备课共同体:由科学、数学、语文教师组成跨学科备课组,共同制定主题方案,避免“科学课变成数学课”或“语文课取代科学探究”;
2. 采用弹性课时制:将相关学科的部分课时整合,如每周安排1 节“跨学科综合课”,保障主题学习的连贯性;
3. 简化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而非单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采用“作品袋评价”收录观察记录、图表、作文等过程性材料。
六、结语
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科加法”,而是以核心问题为纽带的“思维乘法”。通过科学与数学的“实证融合”、与语文的“表达融合” 与艺术的“创造融合”能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关联性与整体性。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完整的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完整人格的基础”。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主题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施的可行性,让跨学科学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钟启泉 . 课程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 陈琦,刘儒德 . 教育心理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 约翰·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