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高年级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
马新来
永登县大同镇中心小学 甘肃兰州 730303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坚定公众理想信念、树立文化信心、增强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批判各种谬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共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发挥其政治价值可坚定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经济价值能夯实物质基础,文化价值可创造共有精神家园,教育价值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
融入的策略与方法。农村小学可通过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如革命先烈事迹、遗址等,编写校本教材。还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墙、革命文化室等,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活动、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
[1] 一、农村小学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与意义
1. 资源禀赋优势
地缘亲近性。许多农村地区是革命老区、根据地、重大事件发生地或英雄人物的故乡。学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身边的山川河流、村庄院落都可能承载着红色记忆,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代入感。
资源丰富性。拥有烈士陵园、战斗遗址、革命领导人故居、纪念馆、纪念碑、革命标语、历史档案、口述史料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
载体生动性。“活历史”资源相对丰富,如老红军、老战士、老党员、革命后代等亲历者或见证者,他们的讲述极具感染力。[2]
2. 教育意义
深化历史认知。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奋斗史具象化为学生可触可感的本乡本土的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
强化情感认同。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家乡的热爱,进而升华为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
培养奋斗精神。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牺牲奉献精神,是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图强的宝贵精神财富。
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理解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和自信。
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在讲述红色历史时,着重强调各民族共同奋斗、团结御侮、共建家园的光辉历程(如长征途中民族团结佳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地区解放与建设等),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
二、融入路径与策略(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5-6 年级)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和情感体验能力显著提升,是进行深度价值引导的关键期。融入方式需避免简单灌输,强调体验、探究和内化。
1. 课程教学渗透
语文。精选反映革命历史、民族团结、爱国情怀的课文(如《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结合本地红色故事进行拓展阅读、深度赏析、主题写作(如“给革命先辈的一封信”、“我家乡的红色印记”)。
道德与法治 / 思政课。在讲授国家认同、民族精神、革命传统等单元时,直接引入本地红色资源案例。组织专题学习,如“我们村的革命故事”、“寻找身边的英雄”、“各民族共同走过的长征路”。
历史与社会。将地方革命史有机融入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制作本地红色历史时间轴,比较不同地区(包括民族地区)在革命进程中的贡献与联系。
艺术。学唱红色经典歌曲、编排以本地红色故事为原型的情景剧、绘制红色主题画卷、制作革命遗址模型等。
2. 主题活动深化
“红色足迹”研学实践。精心设计本地红色遗址、纪念馆的研学路线。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设置探究任务单(如“找出某次战斗的关键信息”、“采访一位老党员”、“记录一件革命文物的故事”、“分析某个民族地区在革命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思考和记录。
红色故事会”。邀请本地老革命、老党员、历史研究者进校园讲故事,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自己家族或本村(本乡)的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
“红领巾讲解员”培养。选拔培养高年级学生担任校内红色文化角或本地小型纪念馆(室)的志愿讲解员,在服务实践中深化理解、锻炼表达、传递精神。
重要纪念日教育。在清明节、建党日、建军节、国庆节等节点,组织祭扫烈士墓、主题班队会、红色经典诵读比赛、观看相关影片并讨论等,强化仪式感教育。
“寻找共同的根与魂”项目。引导学生从网络探究本地革命历史中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如共同战斗、相互支援、文化融合等案例,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必然性。
3. 校园文化浸润
环境营造。利用教室、走廊、宣传栏、广播站、校刊等阵地,展示本地红色历史图片、英雄人物事迹、革命箴言、民族团结标语,营造浓厚氛围。
榜样引领。宣传本地革命英雄、时代楷模(特别是各民族先进人物)的事迹,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红色图书角。设立专门区域,配备适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的红色经典书籍、地方革命史志、民族团结故事集等。
校史挖掘。如果学校本身有悠久历史,可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和民族团结元素,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4. 家校社协同育人
引导家庭参与。鼓励家长带孩子寻访本地红色景点、讲述家族故事(特别是涉及民族交往、共同奋斗的故事),参与学校组织的红色主题活动。
利用社区资源。与村委会、乡镇文化站、本地纪念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建立合作,共享资源,共同策划活动,让教育延伸到校外。
新媒体助力。利用学校公众号、班级群等,推送本地红色故事、民族团结知识、学生活动成果,扩大影响。
将农村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高年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发挥乡土资源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渗透、活动深化、文化浸润、协同育人等多维度、立体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家乡红色历史、感悟先辈奋斗精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4]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深耕乡土,用心浇灌,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民族团结、爱国奋进的时代之花。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25 年出版)
2.《数字赋能教育》井冈山大学构建“线上红色展馆”,AI 数字人“黄公略”实现跨时空对话 2013 年出版
3.《共同身份:中华民族的国家叙事》(周平著)2023 年出版。
4.《夕阳红霞》:张锋所著的回忆录。
本文系 2025 年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 :2025zlzxxyb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