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研究

作者

钟翔

四川轻化工大学 643000

引言: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叙事下,国家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求空前迫切。然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内卷”焦虑与功利主义思潮的双重冲击,同时高校内部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前者因脱离现实而易“悬浮化”,后者则偏重技能而呈“工具化”,难以形成育人合力,导致学生的价值引领与职业选择严重脱节。研究旨在打通这一育人堵点,探索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就业指导的有效路径。这不仅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关键环节的具体落实,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现实需要,对于培养可堪大用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

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前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者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本质上都是价值引领的过程。内容体系上,思政教育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实践路径上,思政教育为就业指导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就业指导则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载体和检验标准。二者均为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组成,思政教育是就业指导的思想基础,就业指导是思政教育的实践延伸。

二、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1. 融合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融合理念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视为分离的教育环节,缺乏系统融合意识;融合内容碎片化,思政元素在就业指导中仅作为附加内容,未能实现有机融入;融合方式单一化,主要依靠传统课堂教学,缺乏多元化融合路径;融合实效性不强,未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取向问题;融合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评价体系,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化程度不高," 双师型 " 人才匮乏。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育人实效。

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政策环境因素,尽管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但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协同推进机制不完善;高校体制机制因素,教育管理体制割裂,思政部门与就业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作机制;教师专业素养因素,思政教师缺乏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就业指导教师思政素养不足,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缺乏;教学资源配置因素,课程资源、实践平台、信息化支持等方面投入不足;学生主体认知因素,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与就业关联性认识不足,接受度不高;社会支持系统因素,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社会资源整合不充分。这些因素交织作用,形成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复杂障碍体系。

三、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的创新路径

4.1 数字化赋能的”云融合”路径

数字化赋能的" 云融合" 路径是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线上融合平台。建立 " 云思政·云就业 " 数字化生态系统,包括:开发思政元素嵌入的智能就业指导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就业倾向与思想动态,实现精准化指导;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设计包含思政场景的职业情境模拟,增强学生价值判断与职业认同;搭建 " 云端思政课堂 ",将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开展线上互动式教学;构建 " 云端就业社区 ",促进学生、教师、校友、企业多方交流,形成价值引领的就业生态圈;建立个人数字化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思政学习与职业发展轨迹,实现全程化、可视化指导。这一路径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常态化、个性化融合。

4.3 “全程化 - 个性化”指导模式创新

“全程化 - 个性化”指导模式是基于学生成长周期和个体差异构建的融合指导新模式。该模式包括:建立”四年一贯制”的融合指导链,划分入学适应期、专业学习期、求职准备期、职场衔接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设定不同的思政重点与就业任务;实施”1+X”个性化指导计划,”1”为基础指导,“X”为基于学生不同就业取向 ( 升学、就业、创业等 ) 的个性化指导方案;构建”多维导师制”,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行业导师、校友导师组成的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开展”成长共同体”建设,组织价值取向相近、职业规划相似的学生形成互助小组,开展自主学习与互助成长;建立”反馈式迭代”机制,根据学生反馈和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指导内容和方式。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指导的碎片化和标准化局限,实现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融合。

4.4 产教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旨在整合高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生态。该机制包括:建立 " 政 - 校 - 企 - 社 " 四位一体的合作平台,整合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教育资源、企业实践场所、社会服务力量;开展 " 思政 + 就业 " 主题的校企合作项目,如 " 红色企业家精神研习 "“国企使命责任体验 " 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实习实训;实施 " 价值引领型 " 就业实践基地建设,选择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开展价值观培育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打造 " 校友思政导师团”,邀请优秀校友担任思政导师,分享职业发展中的价值选择与成长历程;构建 " 社会问题 " 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实践,培养家国情怀与职业能力;建立社会评价反馈机制,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表现的评价,不断优化融合育人模式。这一机制打破了高校封闭式育人模式,构建了开放性、协同性、实践性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生态。

总结

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这种融合既回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契合了学生成长的内在规律。这一融合过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坚守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实践性与针对性。未来随着社会变革与技术发展的深入,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将更加深入、更加精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才兼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并重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实现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伊婷,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路径研究 [J],就业与保障 . 2025 (03) 157- 159

[2] 王婷,魏文颖,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路径探究 [J],江西教育 . 2025 (08) 88- 90

[3] 史丹丹,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融入思政育人的意义及路径 [J],现代农村科技 . 2023 (11)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