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
徐芳 尤晓天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志愿服务作为弘扬奉献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是党和国家动员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需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凸显其社会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及实践育人的重要渠道【1】,其独特的实践性、体验性和社会性特征,使其超越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成为连接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桥梁。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亟需探索在党建引领下,如何将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与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深度融合,构建长效育人机制,实现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理论逻辑与组织优势
(一)价值引领与能力共育的协同
志愿服务以实践行动具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沉浸式体验替代传统说教,引导青年在服务中体悟责任担当与公共精神,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化,这种内化过程,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学生在真实的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大型赛会等场景中,亲身体验奉献的快乐、友爱的温暖、互助的力量和进步的喜悦,从而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内在的行动自觉和稳定的道德品质。党组织通过系统设计“党建+ 志愿服务”项目,在政治素养淬炼、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强化等多维度赋能学生成长,达成思想引领与能力提升的同频共振。例如,在组织学生党员参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时,不仅要求其完成具体帮扶任务,更强调在服务中学习党的农村政策、理解国情民情、锻炼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政治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具体行动,实现思想淬炼与实践锻炼的深度融合。
(二)组织资源的高效整合与配置
依托严密的“党- 团- 班”三级组织体系,党组织可有效破除年级专业壁垒,统筹校内外资源。高校党组织拥有覆盖全校、深入班级的组织网络和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这是其他组织难以比拟的优势。通过党组织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可以打破院系、专业、年级之间的行政分割,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的志愿者队伍组建,为承接大型、复杂、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组织保障。通过明确职责分工与任务边界,实现组织资源、人才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志愿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激发学生参与的多元活力【
(三)制度保障与长效发展的根基
高校党组织是高校治理体系的核心力量,能够为志愿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通过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党组织能够推动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例如,推动将志愿服务时长、表现纳入学生党员发展、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甚至探索学分认定机制,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志愿服务的育人地位和价值导向。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保障,是志愿服务育人机制得以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避免了活动的随意性和碎片化。
二、实践创新与优化路径:构建融合育人新格局
(一)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系统构建
流程标准化:建立涵盖需求调研、方案论证、团队组建、过程监督、效果评估及数据归档的全流程操作规范,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和质量标准,确保项目运行逻辑闭环。
组织协同化:强化“党- 团- 班”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党组织统筹协调、团组织动员执行、班级落实反馈的职能定位。党组织发挥“指挥部”作用,团组织作为“作战部”班级作为“战斗单元”,三级组织定期召开协调会,信息共享,协同推进,确保指令畅通、执行有力、反馈及时。
评估多维化:创新评价体系,纳入服务对象满意度、社会影响力、学生能力成长等指标,破除单一量化考核局限。构建三维评估模型,在服务效能维度、学生成长维度、组织发展维度进行多维度综合评价,更全面、客观地衡量志愿服务项目的育人实效和社会价值。
(二)校地协同长效机制的深度拓展
以培养合格建设者为导向,联合地方政府、社区及企业构建“校地联动、多方协同”网络。例如:共建常态化实践基地,推动志愿服务从“活动化”转向“基地化”,基地建设需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确保基地有固定场所、稳定项目、指导力量、安全保障和必要的运行经费。例如,在社区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站”在乡村建立“乡村振兴青年实践基地”,在企业建立“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点”,结合学科优势开展专业服务(如农业技术咨询、乡村建设规划),推动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互融,全方位、多元化地开展社区实践活动【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建立制度保障与成果宣传机制,扩大项目示范效应,实现校地互利共赢。
(三)专业化与品牌化的创新驱动
“一支部一品牌”建设:鼓励党支部立足学科特色打造服务品牌(如“青春五色带植保行”“昆虫科普进校园”“美育进社区”等),将政治优势、专业资源转化为服务优势。“专业对接需求”模式:通过精准调研社会痛点,开发技术型、可持续服务项目(如“寸草心”敬老爱老活动、残疾人帮帮团等),提升服务深度与不可替代性。
(四)学生参与动力的内生激发策略
针对“应付式参与”问题:价值内化引导:从新生入学起强化志愿精神培育,通过优秀案例展示吸引“有意愿、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学生【4】;成长激励设计;将志愿服务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分认定、荣誉表彰等制度,强化获得感;内容精准匹配:开发契合学生专业发展及兴趣特长的项目,增强参与内生动力。
(五)社会需求精准对接的闭环机制
破解“供需脱节”难题:需求端前置:联合社区、公益组织深入调研,精准识别社会需求;设计端优化:基于调研数据设计专业化、长效性项目;评估端反馈:引入服务对象评价机制,动态调整服务内容;育人端融合:通过服务后反思研讨,提升学生社会洞察力与责任感,实现服务与育人双向赋能。
三、结语
“党建 + 志愿服务”融合育人模式,通过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实现了党组织政治引领力、志愿服务育人力与社会发展需求力的有效聚合。高校党组织需持续深化规范化管理、校地协同与品牌建设,完善“需求- 设计- 实施- 评估”闭环,激发学生参与的内生动力,推动志愿服务从“形式参与”迈向“实效育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为基层治理与社会进步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麦婕 .“ 大思政课” 背景下基于志愿服务的馆校协同育人实践探索 [J]. 社会与公益 ,2025,(05):100- 102.
[2] 田意颖 , 曹彬 . 党建引领下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探索 [J]. 吉林教育 ,2025,(20):15- 17.
[3] 龚敏 , 康凡子墨 . 基于实证分析党建引领下职业教育校地共建实践育人研究 [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4,(02):159- 161.
[4] 吴丹 , 吴沛儒 , 丁媛媛 . 在志愿活动中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以吉林艺术学院志愿者活动为例 [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4,(06):101- 105.
作者简介:
徐芳(1985—6),女,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项目《高校大学生党员“ 三模块” 教育实践探索研究 - - 以植物保护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为例》(GX DJ2025B080)
培育建设项目 : 教育部办公厅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 植物保护学院本科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