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鞍山市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困境及解决对策

作者

李莉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一、引言

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冬奥会后,人民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冬季运动会,2028年将在辽宁省举行。辽宁省成为全国首个既举办过夏季项目全运会,又举办冬季项目全运会的“双运之省”。此次盛会不仅推动辽宁省冰雪运动、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且为我们鞍山市----“奥运冠军之城”也带来了冰雪产业高速发展的契机。

基金项目:2024年度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as20243082

二、鞍山冰雪产业发展现状

(一)赛事活动丰富

我市不仅积极响应“三亿人上冰雪”的北京冬奥会的号召,还以我省承办“十五冬”为契机,连续举办了多届“万人上冰雪活动”。在2019 - 2020雪季,举行了以“冰雪辽宁悦‘冬’千山”为主题的辽宁省百万市民上冰雪活动暨鞍山市万人上冰雪系列活动。还积极举办各类冰雪运动赛事,如东三省冰球邀请赛、全国冬泳日(鞍山站)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邀请赛、速度滑冰比赛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邀请赛、鞍山首届冰上垂钓比赛等,这些赛事不仅吸引了专业运动员,也吸引了众多冰雪运动爱好者前来观赛和参与。以千山风景区、老院子景区、二一九公园、孟泰公园、南沙河等滑冰场、滑雪场、戏雪乐园为平台,组织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运动赛事活动和冰雪文化娱乐项目25项,参与人数达5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冬季体育生活,提高了冰雪运动的参与度。

(二)场地设施逐步完善

据统计,目前我市拥有15处滑冰、嬉雪场所和千山滑雪场、老院子滑雪场两个冰雪运动场地。千山滑雪场是鞍山唯一相对专业的滑雪场所,拥有不同难度的雪道,能满足不同水平滑雪爱好者的需求。老院子景区打造的冰雪大世界,设置了超长雪圈滑梯、冰车、雪地转转等多种戏雪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我市还依托公园、景区等场地,建设了一些临时性的滑冰场和嬉雪场地,如二一九公园湖面冰场等,为市民提供了更多参与冰雪运动的场所。

(三)产业融合初见成效

鞍山将冰雪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以千山风景区为例,冬季推出“嬉冰雪、泡温泉、赏花灯”等系列冰雪活动,将滑雪与温泉养生相结合,打造了“冰雪 + 温泉”的特色旅游。同时,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如满族剪纸、冰上皮影、雪地秧歌等,开展冰雪文体活动,建设培育独具鞍山特色的冰雪休闲旅游目的地。在鞍山西柳市场,以滑雪服等为代表的冰雪装备产业发展迅速,超鹏服饰公司生产的石墨烯新材料滑雪服热销海外,西柳镇已成为“中国棉服名镇”,形成了“冰雪 + 商贸”的产业模式。

三、鞍山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困境

(一)气候条件制约

鞍山冬季气温偏暖,雪期较短,冰雪厚度不足,集中降雪期为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存雪期仅有80天左右,存冰期30天左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暖冬气候频繁出现,冬季时常出现零上气温。这种气候条件导致鞍山冰雪项目运营周期短,一般滑雪场的运营时间仅为2 - 3个月。为了维持雪场的正常运营,需要大量使用造雪设备,这增加了运营成本,降低了投资回报率。气候的影响会带来难以控制的风险,对冰雪产业的持续性发展产生了影响。

(二)产业规模较小且相似度较高

鞍山目前的冰雪项目存在规模小、项目单一的问题。除了千山滑雪场相对规模较大外,其他冰雪场地大多以嬉雪为主,缺乏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而且各个冰雪场地的项目相似度较高,都是以常见的滑雪、雪圈、冰车等项目为主,缺乏创新和特色,难以刺激游客重复消费的欲望[1]。同时,鞍山冰雪产业的产业链不够完善,冰雪产业主要集中在冰雪运动的初级体验阶段,在高端环节如冰雪培训、冰雪赛事运营等发展明显不足,产业附加值较低。

(三)专业人才匮乏

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滑雪教练、场地维护人员、赛事组织人员等。目前,鞍山冰雪体育产业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滑雪教练数量不足,专业高水平的教练更是凤毛麟角,难以满足游客对高质量滑雪教学的需求。场地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在雪道的维护、造雪设备的操作等方面存在盲区,影响了场地的运营质量和游客的体验。赛事组织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有待提升,在举办大型冰雪赛事时,存在组织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四)宣传推广不足

鞍山冰雪产业在宣传推广方面力度不够,知名度和影响力有限。与哈尔滨、长春等冰雪旅游名城相比,鞍山在冰雪旅游的宣传上缺乏特色和亮点,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的并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形象。在宣传渠道上,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运用不充分,没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导致很多游客对鞍山的冰雪旅游资源和项目了解少之又少,客源市场主要以本地和周边城市为主,难以吸引更远地区的游客。

四、鞍山冰雪产业发展困境解决对策

(一)利用地域优势,协调区域发展。

鞍山市在北纬40027’至41034’,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我市与吉林长白山、河北张家口同处于国家公认的“世界冰雪黄金带”。我市地处辽南地区,有自己的腾鳌机场,距离沈阳桃仙机场半个小时车程,距离大连机场3个小时车程,沈大、京沈高速公路和哈大高铁东北主干线贯穿于我市南北,与周边沈阳、辽阳、营口、盘锦等城市相距较近,能满足1小时的旅游条件,开展跨区的冰雪旅游,充分激发区域协同发展。

(二)利用名人效应,为家乡代言。

作为“奥运冠军之城”,我们拥有众多的奥运冠军,比如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奥运冠军徐梦桃、乒乓球男单、男双奥运冠军马龙、体操吊环奥运冠军刘洋等,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他们的名人效应,邀请他们拍摄冰雪运动的广告,在多个平台进行宣传;或者制作以奥运冠军为主题的冰雪运动海报,张贴在公共场所、冰雪场馆等,吸引市民关注。

(三)利用特有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利用鞍山的自然、文化和体育特有资源,打造具有鞍山特色的冰雪体育项目。注重细节服务,围绕 “吃、住、行、游、娱、购” 打造周到细致的服务,让来鞍游玩的外地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例如,结合千山的自然风光,开发具有挑战性的越野滑雪线路;依托千山温泉、汤岗子温泉、耿庄-东四温泉等温泉资源,打造“ 冰雪 +温泉”的休闲度假产品的同时,延伸温泉康养产业链,开发特色温泉康养旅游产品,推进温泉与冰雪旅游、医疗、康体等相关领域融合。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举办具有民俗特色的冰雪文化节等。

加强冰雪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冰雪旅游研学产品,将冰雪运动知识和技能培训与旅游研学相结合,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2]。加强与文化产业的合作,开发冰雪主题的文艺作品、动漫游戏等,丰富冰雪文化内涵。

以场馆、设施为基础,以优化服务为前提,通过互联网为运营手段,推动冰雪长夜有单纯的线下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加大对我市冰雪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推广力度。打造统一的鞍山冰雪旅游品牌形象,通过举办大型冰雪赛事、文化活动等,提高品牌知名度。[3]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精美的宣传视频、图片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加强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等的合作,拓展客源市场。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冰雪相关专业,培养滑雪教练、场地维护、赛事组织等专业人才。定期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授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的冰雪体育人才到鞍山工作。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滑雪教练、赛事运营团队等,提升鞍山冰雪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4]。同时,鼓励本地人才走出去,学习先进的冰雪产业发展经验和技术。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更多的高标准的滑雪场,提升滑雪场的配套设施,修建或改建室内滑雪场,以应对天气变化,延长滑雪季节。

完善市内交通网络,解决市内到滑雪场这最后几公里的难题,方便游客出行。规划好停车场等交通配套设施,方便自驾游客停车。

在周边增加特色餐饮,不仅能解决游客的饮食问题,还能给周围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五)加强政府扶持。

冰雪产业要想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主导和政策的指引,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政府要针对冰雪产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并对投资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一定的政府补贴。对于一些新有关冰雪产业的项目简化审批流程[5]。给冰雪产业的经营管理者多一些自由度。

(六)加强非雪季的利用与开发。

可充分利用滑雪场的地理优势,在非雪季加以充分利用。如:布设点位,把场地设置成定向越野场地;铺设滑草设施,将滑雪道变为滑草道,游客可以体验滑草的乐趣;利用滑雪场地的地形优势,设计建设山地自行车赛道,吸引山地自行车爱好者前来骑行,还可举办相关赛事;在滑雪场地的开阔区域设置露营区,配备帐篷、烧烤设备等设施,为游客提供露营休闲的场所;举办各类商业活动,如音乐节、美食节、啤酒节等;与汽车经销商或厂商举办试驾活动,利用场地的不同地形和坡度,为试驾者提供多样化的体验。[6]

五、结论

鞍山冰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一定的优势和成绩,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创新发展模式、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推动鞍山冰雪体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将鞍山的“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为鞍山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欣, 于桐. 辽宁省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24(5):23-26.

[2]刘志强, 王鹏. (2019). 冰雪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推广策略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12(3), 78-85.

[3]李静, 王丽. (2022). 鞍山市冰雪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辽宁经济, 12(3), 45-50.

[4]张华, 刘洋. (2021). 鞍山市冰雪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 区域经济评论, 9(2), 67-74.

[5]陈晓东, 王雪. (2021). 中国冰雪产业政策研究与发展路径分析[J]. 体育科学, 41(2), 34-42.

[6]张磊, 李娜. (2020). 东北地区冰雪产业发展模式与政策建议[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4), 56-63.

作者简介:

李莉(1977---),女,辽宁康平人,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