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下文创:农文旅融合的创践之路》
龚赫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引擎。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积极投身实践,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关键纽带。
“禾浩科技” 项目立足区域农业特色与文化资源,以 “创意赋能、科技助力” 为核心理念,构建了涵盖多领域的综合服务体系。本文基于项目实践,从理论基础、实施路径、成效分析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探索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 农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政策背景
2.1 概念界定
农文旅融合是将农业生产、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重组,形成 “农业 + 文化 + 旅游” 的新业态。其核心是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实现价值叠加与效益倍增。
2.2 政策支撑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提出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地方政府也通过资金扶持、用地保障等措施,为项目落地提供便利。
2.3 研究现状
学界对农文旅融合的研究集中在融合模式分类、经济效益评估、文化传承机制三方面。但针对高校主导项目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
3 “ 禾浩科技” 项目的整体架构与实施路径
3.1 项目定位与目标
“禾浩科技” 以 “助力乡村振兴、传承地域文化” 为宗旨,构建 “创意产品研发 — 空间改造升级 — 产业生态构建” 全链条服务体系。2024-2026 年预期目标:开发区域特色文创产品系列;完成 2-3 个文化街区改造升级;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文旅规划方案。
3.2 核心业务板块
3.2.1 文创产品研发
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为基础,融入现代设计与科技元素。如将东北黑土地农作物转化为创意食品礼盒,结合非遗技艺设计包装;利用 VR 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产品覆盖年轻消费者等三大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扩大市场。
3.2.2 文化街区改造
采取 “保留原貌 + 功能升级” 策略。在某历史街区改造中,修复传统建筑立面、引入特色商户、增设文化空间,既保历史风貌,又提升文化体验,吸引游客和居民。
3.2.3 网红街区打造
借助互联网,通过创意设计与活动策划打造打卡地。如某街区,用涂鸦改造墙面,举办非遗市集等活动,经抖音等平台推广获百万级曝光,还利用大数据优化业态与活动。
3.2.4 乡村文旅规划
结合东北乡村景观与文化,制定 “一村一策” 方案。如绥化某村,依托稻田景观设计观赏、体验、民宿等项目,配套智能导览与无人机服务,还培训村民提升服务与经营能力。
3.2.5 学院文化展示
团队为各学院设计了系列文化产品,如带有学院特色的文化衫、文创礼品等,并通过校园文化节、成果展等活动进行展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也为校地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
3.3 运营管理模式
3.3.1 团队架构
项目构建了“总负责 + 专项岗位”的管理体系:总负责人统筹项目规划与资源协调;创意设计师负责产品与空间设计;营销宣传员主导市场推广与渠道拓展;文化调查员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财务运营员管控成本与收益。团队成员涵盖艺术设计、市场营销、文化遗产等多个专业,形成跨学科协作优势。
3.3.2 营销策略
社交媒体引流、设置体验区增强互动、挖掘文化故事引发共鸣、建立爱好者社群扩大影响。
3.3.3 定价机制
成本加成与市场导向结合。标准化产品透明定价,定制化服务灵活定价,定期依市场反馈调整。
4 项目的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4.1 主要风险识别
4.1.1 市场风险
消费者偏好变化、竞争对手创新及政策调整可能影响项目收益。例如,网红街区的热度可能因新的打卡地出现而下降;乡村文旅项目可能因环保政策收紧而增加成本。
4.1. 2 运营风险
多业务板块并行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团队人才流失或能力不足
会影响项目质量。在某乡村的文旅项目中,曾因当地合作方配合不力导致施工延期,影响了项目进度。
4.1.3 财务风险
项目初期投入较大,资金链断裂风险较高。原材料价格波动、营销费用超支等因素可能导致成本失控,而文旅项目的季节性特征也会造成收益不稳定。
4.1.4 产品风险
文创产品可能面临同质化竞争,文化街区改造可能破坏原有风貌,乡村文旅规划可能与实际需求脱节。例如,某款农产品文创因设计缺乏特色,市场反响不及预期。
4.2 风险应对措施
4.2.1 市场动态监测
建立市场信息收集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跟踪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与服务内容。例如,根据网红街区的流量数据,定期更新活动主题,避免热度消退。
4.2.2 管理体系优化
制定标准制度,明确权责,加强培训,与各方建立长期合作。
4.2.3 财务管控强化
合理规划资金使用,优先保障核心业务投入;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如申请政府创业补贴、引入社会资本;建立成本预警机制,定期审核各项支出。
4.2.4 创新能力提升
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为产品研发与规划设计提供指导;加强与非遗传承人、农业专家的合作,挖掘独特文化资源;建立产品迭代机制,根据市场反馈持续优化设计。
5 项目实施成效与经验启示
5.1 阶段性成果
自 2024 年 11 月启动以来,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文创产品 20 余种,累计销售额达 15 万元;完成 1 个文化街区改造与 1 个网红街区打造;为 3 个乡村制定文旅规划方案,带动当地农户年均增收8000 元;校园文化展示项目覆盖5 个学院,获得师生广泛好评。
5.2 创新价值
5.2.1 模式创新
构建 “高校 + 地方 + 市场” 协同模式,实现学术与市场价值统一。
5.2.2 技术融合
将 VR、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提升了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体验感,为农文旅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5.2.3 文化传承
通过文创产品、街区改造等载体,使东北传统农耕文化、非遗技艺得到活态传承,增强了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与影响力。
5.3 经验启示
5.3.1 立足地方特色
农文旅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对地域资源的深度挖掘,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基因,才能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
5.3.2 注重多方协同
项目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村民等多方主体的参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是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3. 3 坚持创新驱动
在产品设计、营销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保持项目的活力与竞争力。
5.3.4 强化风险意识
农文旅项目涉及面广、周期长,需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及时应对各类不确定性因素。
6 结论与展望
“禾浩科技”项目通过系统性的业务布局与创新性的实施路径,在农文旅融合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项目的实践表明,高校主导的农文旅项目不仅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能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搭建有效平台。
未来,“禾浩科技”将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相信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下,将为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宏。农文旅深度融合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J]. 求是,2025 (6):45- 52.
[2] 王强 . 2025 年文旅与农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战略性选择与实施路径 [J]. 农业经济问题,2025, 46 (3): 85- 96. DOI:10.13246/j.cnki.iae.2025.03.008.
[3] 赵悦。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 08- 30 (005).
作者介绍:
龚赫(2004- 3),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学生,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