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旭艳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妇幼保健院 云南文山 663000
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 3 ~ 7 天,大部分患儿表现为突然发病,具有发热、食欲不振、疲倦、咽喉痛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则表现为口腔黏膜、舌头、牙龈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导致患儿流涎、拒食;手、足、臀部等部位会出现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症红晕,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手足口病患儿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急性期(第一周)患者的传染性最强,粪 - 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再经口摄入感染,5 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3 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且卫生意识较差,因此发病率较高。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纳入实验研究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有 80 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 40 例,一般资料分析见表 1。纳入标准:患儿确诊为手足口病,年龄在 9 岁以下,发育正常,未采取激素治疗,意识及精神状态良好。排除标准:伴随其他传染病患儿,免疫功能异常患儿。
表1 一般资料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由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因此需要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体温,为患儿及家属开展关于小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流程的健康宣教,提高家属对手足口病的重视和正确认知。做好病房消毒和清洁,定期更换被褥,按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1.2.2 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首先,优化诊疗环境。定期做好病房的清洁和消毒,缩短消毒的周期,及时更换床单、被褥等,嘱咐家属要定期帮助患儿更换衣物,严格控制感染源。病房要每日开窗通风,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病房噪音,保障患儿充足的休息。患儿接触的物品、器械、衣物、玩具等要做好定期消毒 [1]。其次,患儿病情评估。不同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护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收集患儿的病情信息,做好评估,并且分析危险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按照患儿及家属的实际需求,优化护理流程和具体措施,确保临床护理的灵活性。日常巡查周期要适当缩短,若患儿病情危重则要有专人看护,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危急事件要立刻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再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与患儿与家属沟通的过程中保持态度亲切、语气温柔,可适当的通过肢体安抚患儿的情绪,与患儿构建良好的关系。为了改善患儿诊疗中的不适,可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2]。同时,患儿家属的安抚也非常关键,护理人员要保持与家属积极的沟通,讲解疾病发病原因、治疗目的以及护理操作的目的,安抚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最后,口腔、皮肤护理。在为患儿进行积极降温的同时,要及时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状态,穿透气度高、柔软的衣物,剪短患儿的指甲以免抓伤皮肤造成皮肤感染;若患儿有疱疹则要积极用药,输液穿刺避开疱疹区域,若有破溃可涂抹炉甘石等药物。
1.3 观察指标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表示治疗有效;患儿治疗后,体温正常,皮疹等不适症状大幅度减退,表示治疗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体温未恢复正常,表示无效。评估患儿的并发症:肺水肿、脑炎等,记录并发症发病率[3]。评估患儿的临床症状,发热、疱疹、腹痛、水疱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结果,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 P<0.05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患儿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护理有效率对比

2.2 并发症发病率 实验组患儿护理后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 3。
表3 并发症发病率

2.3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实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AA 。见表 4。
表4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3 讨论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构成,典型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等。小儿手足口病是小 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原体常见类型为 柯萨奇病毒 A 组16 型( CoxAl6 )和肠道病毒 71 型(EV-A71)[4]。
根据本文研究可知:手足口病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速度优于对照组, P<0.05AA 。综合护理通过严格的接触隔离和呼吸道隔离,有效减少患儿向外界环境排放病毒的数量与范围,阻断了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也避免了患儿交叉感染,导致病情恶化。通过对症治疗,比如物理降温和药物干预,不仅改善了患儿机体的不适,同时也能够促进临床症状的好转。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病率,综合护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病情恶化,保障了患儿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儿在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能够从心理、健康教育、治疗等不同维度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促进患儿症状好转,控制病情发展,切断传播途径,对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俊英 .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40(23):128-130.
[2] 张青 , 邓丽珊 , 李洁明 .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应用体会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26(15):3570-3571.
[3] 胡东燕 , 张素利 , 谷娜 .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的效果及对家属认知度的影响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医药卫生 ,2020(10):00092-00092.
[4] 劳乐媛 . 小儿手足口病实施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1):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