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扶智中的创新应用与策略研究
钟伟
四川成都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61173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农村人口在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打破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推动教育扶智提供了新的可能。如何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教育扶智,创新应用模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前期调查问卷情况概述
为了深入了解炉霍县乡村振兴中农业农村人口对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需求,我们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在炉霍县进行了广泛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2 份,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水平及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性别:男性63 人,女性39 人。
民族:以藏族为主,共98 人,汉族4 人。
年龄:18-40 岁年龄段人数最多,共59 人;41-60 岁年龄段42 人;18 岁以下 1 人。
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学历49 人,初中学历41 人,高中学历11 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仅1 人。
居住条件:所有调查对象居住的房屋均接入了国家电网和互联网,且均使用智能手机。
出行方式:主要出行方式为摩托车(55 人)和小型乘用车(47 人)。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养殖为主,共 69 人;其次为个体小商户 14人,零工12 人,其他固定职业6 人,工厂打工1 人,无收入来源8 人。
(二)乡村振兴政策认知与培训需求
政策认知: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乡村振兴政策有所了解,其中“知道一些”的占 82% ,“很熟悉”的占 10% ,“不了解”的仅占 10% 。
培训参与情况:57 人参加过乡村振兴相关的培训或活动,45 人未参加过。
技术技能需求:调查对象认为有助于提升收入的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养殖技术(71 人)、计算机应用(12 人)、普通话(6 人)等。
培训形式偏好:适合的培训形式或资源获取方式包括短期集中培训、实操指导、远程课程及小视频观摩等。
二、扶平点实施课程情况
在扶平点,我们根据前期调查问卷结果,结合当地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课程,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农村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一)课程设计与实施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涵盖了养殖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培训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学习特点,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学习的灵活性,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实施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远程互动教学系统。通过平台,农村居民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远程互动教学,城市优秀教师能够为农村居民提供实时指导,解答疑问。
(二)课程效果与反馈
学习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农村居民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养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方面,许多学员表示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学员反馈:学员们对课程的反馈非常积极。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实用、形式灵活,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他们也希望未来能够增加更多类似的课程,以满足他们不断提升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扶智中的创新应用模式
(一)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为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政府与教育机构应构建综合性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整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资源,涵盖课程视频、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试题库等多种形式,助力农村地区便捷地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1]。
(二)开展远程互动教学
远程互动教学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城乡学校之间的实时同步授课与交流。学校与教育部门可利用高清视频设备、互动教学软件,城市优秀教师能够为农村学生进行直播授课,学生可通过终端设备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同时,教师通过在线作业批改、学习数据分析等功能,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还让农村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三)利用移动学习终端促进个性化学习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教育应用逐渐兴起。开发适合农村学生和农民的移动学习APP,提供碎片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这些 APP 可根据用户需求和学习习惯,推送定制化的课程资源,用户还能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在线测试检验学习成果,实现自我提升,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村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扶智中应用的策略
(一)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电信运营商扩大农村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络质量和带宽速度。同时,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更新与配备,为学校配备高性能的电脑、智能教学一体机、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并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此外,可探索利用卫星通信、5G 等新技术,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难题,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扶智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
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数字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线上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竞赛,通过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学校还可通过城乡教师交流、支教等活动,促进城市优秀教师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带到农村学校,带动农村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
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在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时,应深入调研农村地区的教育需求和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资源中,增加与农村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农业知识相关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农村学生生活;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紧密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村手工艺等,开发专业课程和实训项目,提高资源与农村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3]。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反馈机制,根据农村用户的使用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内容,确保资源的质量和实用性。
结论
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教育扶智中具有巨大的创新应用潜力,通过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利用移动学习终端促进个性化学习等创新应用模式,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师信息化素养,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扶智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村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万朋, 张瑛.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 扶智扶志” 长效机制的构建 [J]. 苏州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 2023, 11(1):36- 46.
[2] 刘宇琦 . 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研究 [J]. 南方农机 ,2023, 54(3):121- 125.
[3] 缪建军, 薛长春. 技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 扶智” 路径与策略[J]. 职业 , 2023(11):10- 12.
作者简介:钟伟,(1972.2- )男,汉,经济学本科学历,车辆工程硕士学位,软件与计算机应用领域高级应用师,研究方向:软件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