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专业课中提高学生自尊的策略

作者

方志贤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 314036

1 引言

近年来屡见高校学生因无力应对生活及学业压力而导致极端事件发生的新闻,此外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交回避、抑郁焦虑等现象也比较突出,以上问题给学生个人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是教学及学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体验[1] ,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之一,也是大学生重要的心理发展主题,自尊与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呈现较高相关性,自尊也能预测大学生人际敏感、焦虑状态、抑郁状态[3]。自尊也与网络依赖、孤独感呈现较高相关性[4]。 自尊研究学者纳撒尼尔布兰登指出“自尊是一种基本需求,对生命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是正常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生存价值。正是缺乏自尊让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2]。

自尊通过情感调节、动机激发和社会适应等机制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高自尊的人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更自信更有韧性,也更乐观。低自尊的人会产生自我生存的悲观信念和无能为力感,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还可能导致自我伤害行为,自尊是心理动态发展的“催化剂”。因此,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业顺利、生活愉快以及提升职场竞争力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策略和学生发展的核心途径。

在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高职专业课课时占比达 70% ,专业课以及专业课程群在育人方面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8] 专业课构成了“三全育人”目标的优势时空场域,使得专业课天然具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育人便利性,而专业课教师则因其角色属性也具备了“教学示范、实践指导、生涯规划”三位一体的育人可行性。专业课教师在认知层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在情感层面给予学生切实的支持,在行为层面创造多样化的提高学生自尊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自主感、自我价值感、支持和归属感,从而培育高水平的自尊。

2 专业课教学与学生自尊培育耦合的理论基础

(1)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认知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一个人的认知会影响行为,行为又会影响认知。行为和认知既会受环境影响又会反作用于环境。情绪 ABC 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认知引起的而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即 A(诱发事件) B (信念) C (情绪及行为)。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创设教育环境、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等等,会促使学生产生正向的自尊体验。

(2)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决定程度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当个体的自主性、胜任感得到满足时,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自主性、胜任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

(3)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包含了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自尊是人不可或缺的高级需求。

(4)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化” 是当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领域的重要概念,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对身体的依赖性,认为人的认知、 情绪、态度等都是在身体基础上形成的,即认知和情绪都具有具身性。身体的特殊细节造就了认知的特殊性,认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身体经验。[10] 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恰当的实践类学习活动和任务,激活学生的身体感受,塑造身体经验,以此带动学生的自尊提升。

以上理论为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自尊培育的耦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专业课教学使学生体验到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进而培育学生的高自尊。

3 高职专业课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尊的策略

(1)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能力,适应教育新形势

随着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掌握智能化、数字化工具和新型技术,也需要劳动者具备跨学科视野和综合技能,而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学生也有明显的手机依赖化、社交虚拟化等新形势,有些学生特别敏感和内向,几乎不说话不交往。有些学生非常脆弱,考试不及格就会说“不如去死”。有的学生一上课就睡觉,老师一提醒还会和老师吵架等等,各种现象不一而足。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及时更新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准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专业课教师比较深入的学习过心理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具有相比于其他专业课教师来说更为敏锐和专业的视角,本研究也是来源于笔者在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及思考。只有教师“看见”了学生,才有可能去改变学生,因此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新教育形势下教师的自觉。

(2) 专业课教学的“具身化”设计

专业课教学的具身化设计是指通过身体参与、情境沉浸、多感官协同等方式,将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身体验,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培养。

在笔者所做的“你最愿意投入时间的学习任务是什么”的调查中,37.04% 的学生选择了“在实验室琢磨一个零部件的结构、做实验、动手练习”的学习任务, 32.59% 的学生选择了“围绕某个主题查资料,形成自己的总结或观点”的学习任务。在“你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的调查中, 82.22% 的学生选择了“弄懂了原先不懂的知识点”, 77.78% 的学生选择了“掌握了一个专业技能”。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具身化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喜悦感、胜任感、自信等。

在进行具身化教学设计时遵循“身体——环境——任务”的原则。比如在“汽车车窗贴膜”的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生通过闻、触、看的方式来判断和选择车膜,然后让学生清洗车身、清洁贴膜环境、选择贴膜工具,最后再完成贴膜任务。

在“热身”阶段,教师要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多感官刺激来唤醒学生身体,建立神经联结,做好学习的身体准备。在“环境”构建时要尽可能的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需要强化导学,讲清楚学习的任务、意义、目标和够用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并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恰当的给予指导、帮助和反馈。

“具身化”设计可以形成牢固的身体记忆,有助于学生对技能的自动化掌握、情境化迁移和职业认同的具身内化。同时可以把专业知识和应用场景联系起来,避免了为了学而学、或者虽然掌握了知识但是不知道何时何处该应用这些知识的困惑,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团队协作,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的归属感、自我接纳、自尊和他尊。

在进行实践训练时要营造尽可能真实的训练环境和条件,比如工具、设施、材料、仪器、灯光、声音、空间大小、工作标准、制度规范等都要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生产环境和要求。真实的实践条件和场景能够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熟悉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使其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真实场景下的训练使得学生要面对实际问题,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生也能够积累丰富的项目经验,熟悉行业标准和规范。这些学习的经验和结果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信、收获,从而强化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促进自尊的提升。

笔者在授课结束时做过一个调查,有 73.68% 的同学选择“很有成就感”、 73.68% 的同学选择“希望做的更完美”、 66.67% 的同学“对自己或者自己小组承担的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做的更完美”说明了学生具有对卓越的向往,这也是具有内驱力的表现。这些调查结论进一步反应了具身化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3)创造包容性高的课堂氛围

因为学生在知识积累、思维能力、学习内驱力、自我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包容性的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探究式学习中既允许学生小组合作也允许学生独立学习、学习结果既可以是手写答案也可以是电子文档、在分组时既可以教师指定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组队。另外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肯定、启发、委婉的提醒等方式来营造积极、平等、理解、互助、宽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可靠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促进形成良好的自尊。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曾经有意识的对课堂环境进行创设和探索,在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课堂氛围的感受如下图1 所示:

m在问及本学期学习的收获时,学生的想法如下图2 所示:

图1 学生对课堂氛围的感受

上图 2 中,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更满意、更乐观”,这就是自尊提高的一种表现,即“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提高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可以给学生带来很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影响学生对自我效能及自我价值的感知,进而影响自尊,所以改进评价方式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在评价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理性与感性兼顾的评价策略。

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化、观测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化等。比如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人或者其他学生。观测点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过程,可以是专业知识也可以是态度和素养。可以观察小组整体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观察个体的学习情况。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是教师直接点评也可以是让学生示范而其他学生观察和点评,评价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可以是作业、报告等可视化载体也可以是声音或者一个创意。

感性评价是基于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情绪状态或对学生的整体印象来做出的主观判断。感性评价能够快速捕捉和反应学生的情绪变化或行为表现,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独特性,有助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发情感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了评价“对错”、“掌握与否”之外,也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因素进行评价,如评价学生认真、负责、积极、真诚、有时间观念、有创意、安全意识强等等,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自豪感、价值感,从而提升自尊。

下图3是“学生最看重的评价”的调查结果,从图中可见学生看重“有礼貌有教养、踏实靠谱、对人友善”等等,这些评价都是围绕着“人格特质”展开的,这些选项得到了学生的看重,这也是学生的自尊需求。其中“有礼貌有教养、踏实靠谱、有责任心、对人友善”等排名更靠前,可以清楚的说明了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和他尊需要。

图2 学生的收获

图3 学生最看重的评价

3 结语

在教学改革前, 57% 的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学改革后这个比例提高到 78.95% ,学生对自己的满意度也从 73% 提高到 84.21% 。学生的自尊程度有较大的提高,说明了基于专业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尊是完全可行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李宁宁大学生自尊类型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 No.2:149- 152

[2] 戴 萍,戴 萍. 以提高自尊水平调适高校毕业生心理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23.9:175- 177

[3] 黄迎吉 . 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与网络依赖的关系:交叉滞后分析 [J]. 心理月刊 , 2023 年第 12 期 :68- 74

[4] 纳撒尼尔·布兰登 .《自尊的六大支柱》[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年 9 月第一版 .

[5] 方志贤,袁锦贵 . 协同效应视角下基于专业课群的课程思政系统设计 [J]. 职业技术教育,2020.10:61- 64

[6] 叶浩生. 具身认知——原理与应用[M]. 商务印书馆,2017.8

作者简介:方志贤(1973- ),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科研项目“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专业课中培养学生自尊的路径研究” 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yy20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