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探究

作者

张一博

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332020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际成为旅游业与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亟需由单一语言学习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转型。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忽视跨文化敏感性与实际交际能力训练,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研究建议通过文化教学和案例分析提升学生文化意识,但实施效果有限。为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文提出以情境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和文化对比分析为核心的策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实践技能,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提供新思路与实践依据。

1、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1.1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定位与特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1]。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促进了各国之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理解,进而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定位和特点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沟通需求。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语言技能训练,现代旅游英语教学更强调文化背景、习俗与礼仪等因素的综合素养。学生需不仅掌握语言工具,还需具备相应的文化理解与敏感性,以应对旅游行业中多样化的交际场景。

在此背景下,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也日益明显。一方面,课程设计需要更加贴近实际,融入更多与旅游业相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另一方面,教师的角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例如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性强的方式,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2]。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使得旅游英语教学更需关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旅游英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对不同文化的探索。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习俗与价值观,增强其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构建良好的沟通基础,适应日益多元化的全球旅游市场。

全球化为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定位与特点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向。通过适应这些变化,高校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取得更好的成果,为未来的旅游业发展贡献更加专业的人才。

1.2 当前教学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当前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和翻译技巧的训练,未能充分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成为旅游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现有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满足这一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译文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而忽视了文化背景与文本语境的影响。这种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难以有效应对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冲突。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多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往往无法通过积极参与而深化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课堂上的翻译练习通常是预设的文本,学生较少接触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导致其在运用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翻译时缺乏信心。由于缺乏情境模拟和真实交流的机会,学生往往难以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的旅游环境中,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4]。

针对这些不足,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满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5]。通过融入情境化教学和任务驱动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学习与实践,提升其跨文化意识和适应能力。具体而言,将跨文化内容嵌入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风格与习惯,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性,从而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旅游环境与市场需求。这一改革对提升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2、跨文化交际导向下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

2.1 情境化教学与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

情境化教学与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在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情境化教学强调将语言学习与真实的交际情境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与旅游相关的真实情境,如旅游咨询、酒店预订、行程安排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并实践翻译,深入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表达变化。

任务驱动模式则侧重于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完成特定的翻译任务来主动探索和吸收相关内容。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某一国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研究任务,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进行翻译,在课堂上进行汇报。这种以任务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还培养了其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课程的实际进行中,情境化与任务驱动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互动和动态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和任务,鼓励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并引导其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潜在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参与具备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得到锻炼,促使其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敏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南方某高校的旅游英语翻译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实际翻译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均表现出明显提高。这一成功经验为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强调了情境化教学与任务驱动模式在跨文化交际导向下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探讨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情境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及文化对比分析等方法。优化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翻译技巧及跨文化意识,助力培养国际化旅游英语人才。但对多元文化差异的教学应对策略及文化冲突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仍需研究。未来可围绕文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模型及跨文化分歧的语言处理方式展开探索,为理论构建和实践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罗楚云 . 探析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J]. 旅游与摄影 ,2021,(16):68- 69.

[2] 周亚金 .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研究 [J]. 小说月刊:综合 ,2020,(10):0204- 0204.

[3] 马雪丽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高校旅游英语翻译教学分析 [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29(S2):179- 181.

[4] 罗琛 . 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09):39- 41.

[5] 袁晓静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食品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J]. 中国油脂 ,2021,46(04):I0048- I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