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协同发展探究

作者

熊晓红

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445000

引言:

全球农业正经历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的进步成为这一进程的关键驱动力,发达国家通过高度机械化与精准农业技术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而发展中国家仍存在机械化普及率低、技术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尽管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技术整合、区域适应性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仍存在研究空白,深入探讨二者的协同关系,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精准播种技术,提升种植效率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推广农机与农艺融合的精准播种技术,能够显著提升种植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精准播种技术依托智能农机装备,如北斗导航系统和变量播种机,将种子、肥料和水分按需精准投放,既避免了传统粗放式播种的浪费,又确保了作物生长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农艺技术的优化也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适配条件,例如通过品种改良和栽培模式调整,使作物更适应机械化播种与收割。

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精准播种技术的应用需要农业科研、农机研发和农民实践的多方协作,借助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逐步解决区域适应性差、技术门槛高等问题。例如针对不同土壤条件和作物特性,开发模块化、智能化的播种设备,并结合农艺专家系统提供定制化种植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技术的普适性,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动传统种植观念向现代化、科学化转变,也是确保技术落地的重要环节。

2. 开展农机操作与维护培训,增强农户机械化作业能力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关键手段,机械化的高效运用离不开与之配套的种植技术。例如精准农业技术通过结合 GPS、传感器和数据分析,能够优化农机作业路径,实现播种、施肥和灌溉的精准化,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作物产量。现代农业机械化也为新型种植模式提供了可能,如保护性耕作和垄作栽培,这些技术依赖特定农机设备以实现土壤保护和水分高效利用[1]

为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潜力,开展农机操作与维护培训至关重要,许多农户虽具备丰富的传统种植经验,但对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识相对匮乏,这限制了机械化的普及效果。利用系统化培训,农户能够掌握农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拖拉机、收割机和无人机的使用,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并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维护知识的普及也能延长农机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培训内容应结合实际需求,涵盖日常保养、故障排查及安全规范等方面,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户学以致用。

3. 优化农机田间作业路线规划,减少土地压实与作物损伤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路径,而优化农机田间作业路线规划则是这一协同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路线规划能够有效减少农机对土地的重复碾压,降低土壤压实程度,从而保护土壤团粒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利用引入北斗导航、GIS 地理信息系统等智能技术,可构建三维田间作业模型,预先模拟农机行进轨迹,避开作物生长密集区或土壤脆弱带。

优化的作业路线规划直接关联着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传统无序作业易造成农机轮毂碾压作物根系,导致后期生长受阻,而基于作物生育期特征的动态路径调整技术可有效规避此类损伤。如在小麦拔节期采用离地间隙1.2 米以上的高架农机,配合激光定位的精准行距控制,能使作物损伤率降至 5% 以下。将无人机遥感监测与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联动,可实时识别倒伏作物区域并自动生成避让路线。

4. 推广秸秆还田与机械化深松技术,改善土壤结构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其中,推广秸秆还田与机械化深松技术对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耕地质量具有显著作用。秸秆还田技术利用将作物残体粉碎后直接归还农田,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而机械化深松技术则利用专业深松机具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从而提高作物抗逆性和产量[2]。

秸秆还田与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协同应用体现了“藏粮于地”战略的实践价值,该技术体系通过机械化手段实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既解决了秸秆资源化利用难题,又克服了传统旋耕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建立农艺农机融合的技术规范,例如根据作物种类确定秸秆粉碎细度,依据土壤墒情选择深松时机。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平衡土壤养分,采用该技术的农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 10%-15% ,蓄水能力提升,为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根际环境。

5. 建立农机与种植技术示范田,展示协同应用效果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利用建立农机与种植技术示范田,能够直观展示两者协同应用的效果,为农户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案例。示范田的核心在于整合先进的农业机械与适宜的种植技术,例如精准播种机与密植栽培技术的结合,既能提高播种效率,又能优化作物群体结构,实现增产增效。智能灌溉系统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配套使用,可显著减少资源浪费,提升水肥利用率,示范田的建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还需注重农户的参与和培训,借助现场观摩、实操演练等方式,帮助农户理解机械化与种植技术协同的优势,从而推动先进模式的推广应用。

示范田的运营中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和作物类型,调整农机与种植技术的匹配方案,例如在平原地区推广大型联合收割机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结合,而在丘陵山区则更适合小型多功能农机与梯田种植模式的配套应用。示范田的成功运行离不开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政府可利用补贴政策降低农户使用先进农机的成本,企业则需提供可靠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指导,利用长期观察示范田的作物长势、产量数据和经济效益,能够科学评估协同发展的实际效果,为更大范围的推广提供依据。

结语: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的协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其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还能为应对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挑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尽管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但利用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区域实践,有望实现更广泛的适配与优化,本研究为理解二者协同机制提供了基础性分析,但后续仍需结合具体案例和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贺洪铭 . 现代农业机械化与种植技术融合发展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路径 [J]. 南方农机 , 2025, 56 (S1): 181-183.

[2] 陈井根 . 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作用与应用分析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25, (06):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