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刘 莉
宁夏海原县第一小学, 宁夏 中卫 751800
小学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创意实践能力,而当下部分音乐课堂仍停留在“一课一歌”、“一课一乐”等传统模式中。这种点状、线性的教学方式,虽能勉强完成教学目标,却难以让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整体认知和深层理解,个人技能也无法有效提升。“大单元教学”强调“大观念”统领,将教材内容、课外资源、学生经验进行有机重组,形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环节递进、评价多元的完整教学单元。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大单元教学的内涵及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内涵解析
大单元教学并非简单地将教材中连续的几个课时组合在一起,而是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任务或项目,将学习目标、内容、情境、活动与评价进行整体性、系统化设计的教学单位。其核心特征体现在:整体性, 打破课时壁垒,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宏观设计,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主题性,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文化内涵的中心主题(如“春天的旋律”、“劳动的歌”、“音乐中的动物世界”)统领整个单元学习,使学习内容有魂、有序;递进性,单元内的课时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知到表现、由模仿到创造,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阶梯;实践性,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音乐实践情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唱中学”、“创中学”,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转化。
(二)应用价值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具有多重价值。具体表现在:
1. 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促进深度学习。它将零散的音乐知识点(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融入具体的音乐作品中,让学生在完整的艺术体验中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构建系统的音乐知识网络。
2. 有利于强化审美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围绕主题的多作品赏析、多角度探究,能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想、思考,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深刻、更个性化的审美体验,综合提升其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
3.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赋能主动学习。大单元教学通常以驱动性问题或项目任务开启,如“如何为我们的诗歌朗诵会配乐?”“如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雨滴舞曲’?”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4. 有利于链接真实生活,实现育人目标。音乐源于生活,大单元的主题往往与生活、文化、情感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理解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核心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超越单纯的“学会唱某首歌”、“认识某个节奏”的浅层目标,转而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提炼大观念(Big Idea),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和课标,提炼出能贯穿整个单元、蕴含音乐本质规律的大观念。基于大观念,制定单元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可操作、可评价的课时分目标。目标应涵盖:审美感知目标,能听辨并描述不同作品中力度变化带来的情绪与形象差异;艺术表现目标,能用不同的力度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强弱;创意实践目标,能小组合作,为一段故事情节设计并演奏出具有强弱变化的音响效果;文化理解目标,了解《黄河大合唱》中力度变化所象征的民族精神力量。
(二)以主题为引领,整合单元教学内容
内容是目标的载体。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打破教材界限。一方面,要纵向深入教材,分析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将不同年级但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组。如将二年级《春天来了》与四年级《春雨蒙蒙地下》组合成“春之乐”单元,进行对比性深度学习。另一方面,要横向拓展资源,广泛引入课外资源丰富单元内涵。包括:经典名曲(维瓦尔第《四季·春》)、民间音乐(各地春耕民歌)、流行音乐(相关主题的影视配乐、动画音乐)、美术作品(春景名画)、诗词文学等,构建跨学科、多元化的音乐学习生态。
(三)以学生为中心,优化单元教学过程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应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究、协作、体验的过程,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主体性。首先,要创设真实情境,设置驱动性任务。单元伊始,通过“校园音乐节”招募、“小小配音师”挑战等情境,引出具有挑战性的核心任务,瞬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规划清晰路径,设计递进性活动。将单元学习科学划分为“感知 - 探究 -表现- 创造”四个阶段,引导学生从初步感受、发现问题,到深入学习、解决难点,再到综合表现,最终实现创意迁移,能力阶梯式上升。最后,要强调协同合作与个性化表达。大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互相启发;同时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以独特方式获得成功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以发展为旨归,构建单元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需打破“一曲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转向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观。首先,该体系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融合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引导学生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培养其反思与协作能力。同时,评价方式过程化是关键,借助学习清单、课堂观察记录、创意草图等工具,持续追踪记录学生在整个单元中的兴趣态度、探究过程与进步轨迹,而非仅看重最终成果。再者,评价内容综合化,需对标核心素养,不仅评价知识与技能(如演唱准确性),更重视评价其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意表现和文化理解。最后,成果展示要多样化(如班级音乐会、创作分享会)。将评价融入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与持续发展的动力,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长”。
四、结语
总之,大单元教学是推动小学音乐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转型的重要抓手。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课程整合的设计力、资源开发的洞察力和教学过程的引导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深入理解其内涵,大胆探索与实践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通过高效的音乐大单元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王秀萍 . 论音乐大单元教学的设计逻辑与实践路径 [J]. 中国音乐教育 , 2021(11): 15-19.
[4] 龙宝新. 走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策略与案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22(05):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