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教融合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 及解决对策探究

作者

张小燕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

引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包含着丰富的健身智慧、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重要的精神价值,而在体教融合政策导向之下,把民族传统体育带进校园里,这恰是优化学校体育效能、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又传扬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体教融合强调的是教育资源同体育资源间的协同动作,通过资源整合和新机制的形成,要达成青少年各方面素质以及身体机能同时改进的目的,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之中,可以充实体育课的内涵,强化学生体质,还能加强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骄傲感,在此过程中给文化传承增添新的动能与创造能力。然而,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的推广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政策层面存在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脱节,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完全畅通;课程体系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纳入多呈零散状态,教学内容偏重技术传授而忽视文化渗透,教学方法亦显单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培训不足、场地设施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制约其深入开展。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的实际覆盖面、教育深度与文化影响力受限,与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存在差距。

1. 体教融合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1.1 政策落实与顶层设计现状

在体教融合战略背景下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政策引导与实践转化成为重要环节,站在顶层设计视角上看,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倡导性质的文件,从宏观上给民族传统体育加入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定了基调,并且彰显出它在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以及守护民族文化上的核心地位,尽管顶层设计趋向完善,不过在基层操作层面还是碰上了不少难题,某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同体育主管机关并没有形成稳固的协作机制,在各自职能界定,资源分配以及活动规划这些方面彼此合作显得不够紧密,致使政策落地成效大打折扣,这样的碎片化特征不但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里的普及程度,而且给其长久发展埋下隐患[1]。

1.2 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现状

当下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中的实践运用主要集中于课程体系搭建及常态化教学模式这两项核心环节上,从课程设置角度来剖析,一些高校虽有尝试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教学计划,不过总体布局还是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选取项目的范围很广但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大多是以兴趣小组、特色课间活动或者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真正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并保证固定学时的情况非常少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多是侧重于基础技能的训练,而针对项目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承载的民族民俗价值展开深入挖掘并有机融合的做法明显不够,从而使得其文化传播的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当前体育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范式,主要依靠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来进行技能的传授,固有的模式具有较强的固化性,在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采用趣味化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研究和实践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2]。

2. 体教融合视域下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解决对策

2.1 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完善政策保障

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关键是形成系统化的政策支撑体系和高效运作机制,国家层面要制订总体指导性文件,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按照本地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包含阶段目标,评判标准,施行途径以及责任分配等内容,给学校给予清晰的操作指引,要冲破跨部门协作的壁垒,创建起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体育部门深度参加,民族事务,文化等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从而保证政策执行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创建起常态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协同规划机制,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以及行动整合机制,促使多元主体高效合作,达成政策统一,步调一致,资源共享的目标,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实践的情况及其成果系统地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评估体系,把它当作评判体教融合深度的关键指标之一,从而形成外部监督和内部激励相互推动的双动力模式,保证国家政策在基层学校得到切实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2.2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化、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想要改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里的实际操作效果,重点是要全面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改变,要按照科学规划,联系全面调研数据,选出适合各个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既能健身又能传递文化的中心项目,按照基础普及,兴趣培育,文化传承这三个层级来创建递进式的框架,还要把项目的文化背景,民俗特点,精神价值这些要素同教学环节融合起来,变成教学活动的关键部分,而且要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课程中有稳定的课时保障,通过整合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兴趣小组,课后延时服务等多种途径,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进而有效地达成学习和发展目的 [3]。现行的教学模式要冲破以单向示范模仿为主的传统模式,把现代教育理念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规律融合起来,更新运用情境创设,趣味活动设计,合作探究,多媒体技术等多样化的手段,加强课堂互动性和吸引力,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还要大力推动各个学校深入发掘本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和课程体系,充实教学资源,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

3. 小结

本研究按照体教融合理念,全面探究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教育里的开展情况及其改良途径,通过研究得知,民族传统体育虽然已经在校园推广当中取得一些成果,不过其发展仍然碰上政策扶持不够充分,课程体系搭建不完整,实际教学深度缺乏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等众多难题,从政策角度来讲,要加大顶层规划的可行性,具体化地方执行方案,促使教育,体育和文化部门联手合作,从而给实践落实给予体制保证,就课程而言,应该合理选择项目内容,分层指定教学目的,在传授技能的时候重视文化传承,而且改善课时安排并更新多种教学手段,至于教学方法,应当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情境化,互动式教学办法,激起学习兴趣并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梦怡 . 融合与创新:新媒体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的网络传播策略研究 [J]. 武术研究 ,2025,10(07):115- 117.

[2] 张玻源 , 贾棋淇 , 王宏 , 等 . 民族传统体育中新文化生命体的形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5,43(04):51- 59.

[3] 王硕 , 王若光 . 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J]. 辽宁体育科技 ,2025,47(04):101- 107.

作者简介:张小燕(1970.5—),汉,皖涡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

2024 年度安徽省科研计划编制项目:(体教融合进程中社会力量进校园的障碍与突破)

项目批准号:2024AH040326项目类别:科学研究项目- 重大项目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