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用户特性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制研究

作者

王雨航

川江都市报社

引言:

近年来,全球主要社交平台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展,其涵盖了不同年龄和地域的群体,信息传播也呈现即时性、互动性与裂变式扩散显著特征。无论是重大突发事件的实时传播,亦或是商业品牌的营销推广,社交网络构建起了一个复杂且动态的信息生态系统,深刻影响着方方面面。然而,社交网络信息带来便捷与高效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现实挑战,信息过载与碎片化现象愈发严重,使得用户淹没在海量内容中,难以快速识别有价值的信息,使得传播效率降低。因此,如何破解这一信息传播乱象,优化传播生态,已然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已渗透到个体生活以及社会运行的各个维度,是塑造现代社会形态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利于个体生活

从个体层面来说,社交网络是用户获取信息、表达自我的核心场域,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活动性彻底改变了个体认知与社交模式。比如用户依托社交平台来接受新闻资讯,或者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公共讨论,信息的快速流通可让个体更为迅捷、方便地融入社会之中。其中,点赞、评论和转发等一系列互动行为,也可赋予每个用户传播者的身份,使得个体的声音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形成聚合效应,甚至会影响公共议题的走向,且这一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联动机制,也正是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赋予个体的新能量。

(二)利于社会运行

聚焦于社会运行层面,社会网络信息传播也是社会舆论形成与演化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公共决策以及社会治理均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交网络往往会成为信息首发与扩散的主阵地,其传播速度将远超传统媒体,可在短时间内凝聚社会注意力,并推动事件的透明化处理。同时,受众也可借助社交平台表达对公共政策的意见与建议,形成多元的反馈渠道。但这一影响力也将伴随着挑战,如不实信息的快速蔓延引发社会恐慌,极端观点的聚集会加剧群体对立。因此,社交网络信息传播重要性可见一斑,其既是促进社会共识的纽带,也可能会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诱因。

二、基于用户特性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制

(一)精准锚定用户特性,构建动态画像体系

基于用户特性视角下进行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精准锚定用户特性是重要前提,从这一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建立多维度的数据采集机制,打破单一数据源的局限,比如可从用户基础属性、行为轨迹多层面全方位信息收集,包括对用户注册时所填写的年龄、性别以及职业显性信息,以勾勒用户轮廓的基本骨架。外加用户的行为轨迹数据,如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具体操作,像浏览时长、点击偏好,以及搜索关键词、内容收藏,甚至是登录时间段、适用设备类型相关细节信息,以直观反映用户的活跃习惯与信息消费倾向。后续,在数据收集基础上,便可运用多元技术对用户特性进行深度解析,就爱那个碎片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用户标签,构建动态画像体系,为其信息传播提供可靠依据。

(二)定制化内容生产,匹配用户信息需求与偏好

定制化内容生产,以匹配用户信息需求与偏好,是提升传播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为不同特性的用户对于信息内容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应打破“一刀切”的内容模式,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创作。具体来说,先可结合用户画像来精准定位不同群体在信息类型以及价值诉求习惯上的差异,再以此为蓝图进行内容的分层设计与动态保障。比如,以职场新人为例,其更需要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实用技巧与行业动态,相关内容可帮助其快速适应工作节奏。而对于退休群体,则更倾向于健康养生知识、兴趣爱好培养,因其与当下生活重心高度契合。同时,在内容的深度与复杂度方面,也需根据用户的认知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进行调整。比如,面对学生群体,内容应偏向通俗易懂,避免过多专业属于。对于专业人士,内容则需要具备一定深度与专业性,来为其提供价值信息。亦或结合用户社交习惯设计内容形式,一般来说,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的用户,更倾向于简洁精美的图文海报,反观活跃在社群讨论的用户,则更接受话题性较强的内容,应“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三)适配用户社交场景,优化传播渠道与路径

除以上两者以外,适配用户社交场景也是重中之重,此举可提高信息的触达效率,根据活跃场景来权责适配渠道,使信息在适配圈层中自然扩散。具体来说,可结合不同社交平台功能定位以及用户群体差异,来优化传播渠道与路径,比如微信作为覆盖全年龄段的社交工具,其朋友圈适合熟人社交场景下的生活化信息传播。对于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则可适配碎片化、娱乐化场景,适合以生动的视觉内容吸引用户注意力。而像微博公共话语平台,则适合热点事件和公共议题的传播,需结合不同平台的特性来搭建适配用户社交场景,以提高传播效能。除此之外,也需关注新兴社交场景与平台的出现,以及时探索新的渠道与路径,保证信息传播始终紧跟用户社交行为的演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用户特性的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其不仅有助于提升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与有效性,同时也可让社交网络在促进信息共享、凝聚社会共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应充分重视用户特性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的融合,力求让信息传播回归“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逻辑,更为贴合人的需求与行为本质,从而构建推动构建更健康、有序、高效的信息传播生态。最后,也希望本次探索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借鉴,使其更有效地应对社交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新问题、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郗斌. 网络社交平台中新闻信息传播与用户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国际公关 ,2024(8):136-138.

[2] 鞠翔宇. 基于多层社会网络模型的正负信息传播演化行为研究 [D]. 山东 : 山东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