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陈博闻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工作被赋予"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 的重要使命。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其育人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技能的传授,更在于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实现价值引领。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音乐专业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存在偏差,教学设计与实施缺乏系统性,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音乐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教育理念亟待改进

在当前高校音乐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教育理念转型的迫切需求。调查显示,约 65% 的音乐专业教师仍保持着 " 重技能轻德育 " 的传统教学观念,将思政教育视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职责。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三种典型现象:一是部分教师将思政内容简单附加在专业课程中,形成" 两张皮" 现象;二是近 40% 的教师反映缺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音乐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三是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 " 专业技能指标明确,思政育人标准模糊 " 的状况。深层次分析表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培训体系中思政模块的缺位,导致教师政治素养提升渠道不畅;院系层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动力不足;教学研讨活动中跨学科交流匮乏,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教学设计有待优化

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仍存在明显的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设定上,多数教师仅简单罗列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未能建立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其次,教学内容选择上,对音乐作品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往往停留在表面化的爱国主题解读,缺乏对作品背后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剖析。再次,教学方法运用上,仍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设计,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包括:教师对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培训;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完善,可供参考的优秀案例有限。

(三)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存在生硬化现象

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机械植入、形式化融合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简单采用 " 音乐 + 思政 " 的拼贴模式,未能深入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政内涵。这种生硬的教学方式导致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割裂,既影响了音乐教学的专业性,又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深,缺乏有效的融合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中对思政融合质量的考核不足。这种状况亟需通过系统培训和方法创新加以改善。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提升教师团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师团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需要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培养体系。首先,要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学习机制,通过每月一次的 " 思政大讲堂 "、每学期两期的 " 课程思政工作坊 " 等形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其次,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实施" 双导师制",为每位音乐专业教师配备思政课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共同开发融合思政元素的音乐教学案例。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将思政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课程思政教学示范岗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建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定期组织优秀案例评选和交流展示活动。在实践层面,要组织教师开展 " 红色音乐采风 " 活动,深入革命老区收集整理红色音乐素材;定期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教师的使命担当意识。要建立校际交流机制,与兄弟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会,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要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设立专项课题,支持教师探索音乐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二)深化音乐鉴赏中的思政教育融合

在深化音乐鉴赏课程思政融合方面,高校音乐教学应当注重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教师可以精选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经典曲目,通过系统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情境体验和主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赏析《黄河大合唱》时,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和音乐语言,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民族抗争精神;在欣赏民族音乐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传统音乐的文化传承意义。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辨别不同音乐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提升文化鉴别能力。

(三)依托课程思政提升音乐美育实效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应依托课程思政提升音乐美育实效。具体表现为:首先要精选具有红色基因、民族特色或时代精神的经典音乐作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社会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实现艺术审美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次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音乐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开展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感悟思想,在艺术欣赏中升华情感,例如在赏析民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传统音乐的文化传承意义,在分析红色经典时联系党史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情怀。最后要完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想成长纳入音乐美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自信、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促进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能够实现音乐美育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使学生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熏陶。未来,高校音乐教育应进一步探索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路径,构建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这一实践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涵,也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策略[J].2025.

[2] 周恩 . 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C]// 铸魂育人·融合创新:思政、党建与文化文艺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2024.

[3] 欧家玉 . 在高校音乐课程中融合思政素质教育发展新型音乐教学模式 [J]. 农家参谋 ,2020,No.664(16):179-179.DOI:CNKI:SUN:NJCM.0.2020-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