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庆吊脚楼文化资源在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李雪

重庆市渝北区空港佳园小学校401120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美术教学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从学生生活取材,重视“跨学科学习”。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课本里的传统文化案例多为故宫等,与学生本土生活关联不足。

重庆吊脚楼是学生身边的文化遗产,其“依山傍水”的建筑智慧、“竹木为材”的工艺特征和“巴渝风情”的文化内涵,可为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也是跨学科实践的良好载体。但目前教学中,吊脚楼资源多仅用于美术课的单一绘画练习,与信息科技、语文等学科融合较少,育人价值未充分发挥。

基于此,本研究探索吊脚楼资源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发展层面看,可帮助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形成“文化理解—多科实践—创新应用”的综合素养,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从教师发展层面看,能推动教师打破单科教学思维,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形成教学共同体;从教学实践层面看,可为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提供“本土资源 + 跨学科”的教学策略,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使学科融合落地。

二、理论基础

1. 艺术课程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维度。美术学习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等四大领域,均与核心素养紧密相关,本研究将紧扣这些核心素养展开。

2. 项目式学习理论

项目式学习以建构主义等为基础,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真实情境、合作学习与跨学科学习,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或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建构知识技能,符合本研究跨学科融合的教学需求。

3. 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生成,重视课程的情境性与建构性,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过程性评价。这为本文探索灵活多样的跨学科教学模式,以及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重庆吊脚楼教学资源概述

1. 建筑特点与审美元素分析

重庆吊脚楼形态灵活自由,体现了“顺势而为”等自然美学。从功能上看,吊脚楼分为民居、商用和公共建筑三类,民居型体现“天人合一”居住哲学,商用型兼具实用与超然意境,公共建筑型展现“与山水共生”审美追求。

在建筑材料与装饰方面,吊脚楼就地取材,以竹、木等为主,营造出协调统一的质感。装饰上,穿斗构架的木梁等暴露于外,展现力学美感。门窗以简约纹样点缀,少数涂浅褐色等,与木本色、白墙灰瓦形成素雅对比,部分装饰还寄托了平安吉祥等文化寓意。

2. 教育价值转换:从文化载体到教学实践的路径

重庆吊脚楼承载着巴渝地区近三千年文明,将其历史延续性转化为教学资源,可引导学生认识其作为“重庆文化符号”的必然性,培育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吊脚楼与山水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传统建筑美,通过学习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升审美素养。此外,吊脚楼文化涵盖地理、历史、语文等多领域知识,设计跨学科任务让学生探究,可打破学科壁垒,提升综合分析与实践创新能力,符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要求。

四、教学策略分析

1. 精选教学资源,科学构建课程内容

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特点,筛选重庆吊脚楼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素材,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美术教育价值,构建符合地方特色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内容。

2. 跨学科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

将吊脚楼文化与信息技术、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采用项目式学习、反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设计数字艺术作品等多样化作业,兼顾学生创意表达与动

手能力,充分调动学习潜能。

3. 利用数字技术,增强体验感知

借助教育数字化优势,运用 VR、AR 等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重庆吊脚楼的魅力。例如,通过 VR 实景考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吊脚楼建筑群中,直观感受其空间布局、建筑细节和周边环境。利用 AR 技术,学生只需扫描教材或海报上的相关图案,就能呈现出动态的吊脚楼建造过程动画,了解其搭建工艺。还可引导学生使用数字绘画软件,如 Procreate 等,进行吊脚楼草图绘制,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和线条表现,方便学生修改和创新,激发创意潜能,提升对美术创作中色彩、造型的感知能力。

4. 开展实地考察,促进学科联动

组织学生前往重庆吊脚楼实地进行考察,如洪崖洞、磁器口等地。在考察前,布置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吊脚楼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说,为实地考察做好知识储备。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观察吊脚楼的外观、结构和装饰细节,用画笔或相机记录下来;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吊脚楼为何依山傍水而建,探究其与当地地形、气候的关系;从历史学科角度,思考吊脚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作用。考察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分享,以语文作文或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考察感受,将美术创作与文字表达相结合,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考察汇报 PPT 或短视频,综合提升学生多学科素养。

5. 引入项目驱动,培养团队协作

例如以 “家乡的古建筑:重庆吊脚楼海报设计” 为核心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共同完成从资料收集、主题确定、创意构思到海报制作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运用美术技能设计海报画面,运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处理图片和制作电子版海报,运用语文知识确定海报文案,确保文字简洁生动、主题突出。教师作为引导者,定期组织小组汇报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实践中体会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

6. 拓展课外延伸,深化文化认知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究吊脚楼文化,如开展 “吊脚楼文化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如吊脚楼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对比等进行深入研究。组织学生参加与吊脚楼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民俗展览、建筑讲座等,拓宽视野。还可引导学生将吊脚楼元素应用到生活中,如设计吊脚楼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书签、明信片等,进一步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美术教育与多学科融合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7. 多维评价激励,促进综合发展

通过互动式展示等形式呈现学生成果,建立多学科维度评价体系。从美术、信息技术、语文等维度,全面评价学生表现,如美术维度评价海报造型与色彩,信息技术维度评估工具运用熟练度,语文维度考量文字说明准确性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刘晶晶. 重庆吊脚楼建筑与文化研究[D]. 重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