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分析
范贵鹏 陈莹莹
1 四川省成测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2 四川新诚劳务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1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1 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必须全面覆盖大气、水体、土壤等各类环境要素,切实开展实时、精准的数据采集与科学分析。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系统性积累,能够客观把握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以某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为例,该工作可直观反映该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及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各级决策部门应充分运用监测成果,因地制宜地采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污染源严格管控等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
1.2 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
持续深入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是及时发现环境中异常状况的重要抓手。当监测数据出现波动或偏离正常区间时,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判,这往往表明可能存在环境问题或潜在风险隐患。以水质监测为例,若发现某条河流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关键指标出现异常升高,这可能意味着周边区域存在工业废水违规排放或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只有及时准确地识别这些问题,才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置,切实防止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坚决避免对生态系统和人民群众健康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危害。
1.3 评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环境监测工作不仅能够系统性地开展单一环境要素的专项评估,更能够统筹兼顾、多维度整合各类环境要素,从而科学、全面地把握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通过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运用监测数据开展精准量化分析,能够客观、准确地研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完善程度。以生物多样性监测为例,通过对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可深入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修复能力状况。评估成果将为识别生态系统脆弱区域与突出矛盾提供重要依据,进而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行动指南。
1.4 监督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
环境监测作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的重要监督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通过依法依规对各类排污单位及污染源实施科学监测,能够全面核查其污染物排放行为是否严格符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规要求。在监测工作中如发现企业存在超标排放等违法违规事实,环保主管部门应当以监测数据为依据,依法采取行政执法措施,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行政处罚。同时,环境监测数据作为客观反映环境治理成效的关键指标,为科学评估环保工作成效提供了重要支撑,有力保障了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落实,从而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2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发展措施
2.1 强化技术创新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必须持续加大先进监测设备研发投入力度。重点突破大气污染物监测仪器的技术瓶颈,着力提升监测精度和覆盖范围,确保实时、精准掌握各类污染物浓度动态变化,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智能化、自动化监测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环境监测数据实时传输、智能分析和预警响应机制。例如,通过建立健全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对江河湖泊水质状况的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预警响应程序,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
2.2 完善监测网络布局
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布局是全面精准掌握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要着力优化完善现有监测站点布局体系,既要确保城市建成区、工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全覆盖,又要积极推进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带的延伸覆盖。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要重点强化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关键领域的监测力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与此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监测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形成强大监测工作合力。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例,上下游环保部门要协同开展水质监测工作,共同分析研判数据,制定统一治理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要任务是切实加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科学优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高校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平台。其次,要高度重视在职监测人员能力提升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学术研讨交流等活动,确保监测队伍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和技术革新成果,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监测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推进环境监测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4 提升数据质量与管理
环境监测数据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关键性基础依据,其质量与可靠性必须得到充分保障。要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从监测设备校准维护、样品采集与分析检测,到数据记录与传输报送等全流程环节,均需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与质量评价指标。同时,要严格实施数据审核评估机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验证方法,切实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数据库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集中存储、系统管理和高效共享。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精准提取高价值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支撑和技术保障。
3 结语
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作用与发展路径的系统性分析充分表明,必须持续健全监测体系架构、着力强化技术创新支撑、科学优化网络覆盖布局,方能切实提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能力水平。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加快推进环境监测工作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政策决策制定、风险预警防控和生态系统修复中的关键支撑作用。通过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化环境监测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震 .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38(03):73-75.
[2] 赵晓娟 . 生态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措施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5,6(05):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