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缺陷成因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雷彬彬
湖北中恒健技术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体量不断扩大、结构形式日趋复杂,施工阶段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防水渗漏、饰面脱落等缺陷不仅影响工程交付质量,更直接关系到后期运维成本和使用安全。尽管近年来标准化施工与信息化手段逐步推广,部分项目仍存在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工艺流程执行不到位、材料质量把控不严等问题。加之施工现场涉及工种繁多、交叉作业频繁,协作难度大,进一步加剧了质量缺陷的产生风险。因此,系统识别质量问题的成因,并探索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已成为推动建筑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施工阶段常见质量缺陷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结构类质量缺陷及其诱因
结构性缺陷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承载性能与长期耐久性,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蜂窝麻面、露筋、裂缝、钢筋锈蚀等问题[1]。其中,混凝土蜂窝麻面多因模板漏浆、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充分或超时振捣引发,尤其在柱根、梁底等钢筋密集区域频发。裂缝按成因可细分为结构裂缝、温度裂缝与干缩裂缝,如屋面现浇混凝土受昼夜温差影响出现贯穿性裂缝,严重影响结构整体性。常见诱因还包括后浇带未设置、水胶比(W/B)控制不当(应<0.45)、养护时间不足(应不少于7 天),这些因素均可能加速早期缺陷的形成并扩大后期维修难度。
(二)装饰与防水类质量问题
装饰类缺陷常表现为墙体空鼓、瓷砖脱落、油漆起皮、接缝不平等问题,通常由基层未清理干净、界面剂使用不当、施工温湿度控制不足等因素造成。如腻子层含水率 >15% 时即进行涂刷,极易引发脱层和鼓包。防水方面,问题多集中于屋面、地下室、厨卫区域的渗漏和反碱。常见原因包括卷材搭接宽度不足(应≥ 100mm)、热熔温度未达 180℃、防水层未按规范分层施工、施工基面含水率> 10% 等。某地下车库采用聚氨酯防水涂膜时,因未设置排气道,导致封闭水汽内压膨胀,出现针孔密布,最终被判为大面积返工区段。
(三)机电安装类缺陷表现
机电安装系统复杂,涉及电气布线、给排水、暖通空调、智能控制等多个子系统,常见问题包括管线错布、支架固定松动、水管坡度错误、风管接口漏风等。如排水横支管坡度低于 0.5% 将造成水流倒灌,污水积存甚至反味;电缆桥架因未设支吊架而产生下垂,桥架弯头半径小于规范要求(R ≥ 6D),引发电缆损伤。通风系统中,风管连接处未加橡胶密封条和抱箍固定,风量测试中泄漏率超过 10% ,严重影响系统效率与噪声控制指标,最终需局部拆除重装。
(四)施工现场环境与工序干扰影响
施工现场普遍存在工种交叉作业、工序不合理穿插、材料堆放无序等现象,极易干扰质量控制。例如,在主体结构未封顶前提前进行内墙抹灰,混凝土未干透释放的水分与灰尘会导致砂浆失水粘结力下降,形成大面积空鼓和剥落。冬季施工中若未采取覆盖保温或早强剂掺配措施,混凝土表层极易因负温冻结而形成微裂纹。此外,脚手架搭设与砌筑作业交叉进行时,垂直运输不畅、临边堆料易造成操作混乱与二次污染,降低质量稳定性。
(五)人为与管理因素诱发的系统性缺陷
质量缺陷的深层原因往往在于组织管理松散与质量管控体系失效。施工技术交底不到位,许多作业人员依赖经验操作而非标准规范,造成如混凝土浇筑时漏振、超振、钢筋未按图施工等常见失误。隐蔽工程(如基础筏板钢筋、预埋管线)未拍照存档即验收签字,留下质量隐患无法追责。在某大型住宅项目中,因日志造假与现场巡查不落实,外墙抹灰砂浆厚度严重不符标准,交房后短期内出现普遍空鼓开裂,返修比例超过18%,造成严重工期与成本损失。
二、质量缺陷成因的系统归类与作用机制
(一)施工管理体系薄弱
部分施工单位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上存在显著短板,未建立“策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闭环机制,导致管理层对质量目标缺乏全过程控制力。常见现象包括岗位职责模糊、质量文件缺失、流程节点缺乏审批机制等。有项目甚至将质量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未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以某地下室项目为例,基坑支护过程中因未按设计布设倾斜监测点和围护结构位移传感器,未能发现初期结构变形预兆,最终导致邻近桩基产生沉降裂缝,造成施工停滞和经济损失。
(二)技术与工艺控制不精准
在工艺执行过程中,存在图纸深化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缺乏样板示范的情况,导致施工操作随意性强 [2]。如抹灰施工未使用金属靠尺检查,致使墙面平整度偏差>±5mm;防水施工未控制基层含水率(应小于 9% ),导致涂膜发泡起壳。此外,首件工程未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样板,班组间做法各异,影响整体观感与耐久性。部分关键工序如水管压力测试,应保持在 1.0MPa 并稳压30 分钟无压降,但实际仅以主观判断通过验收,埋下隐患。
(三)材料供应与进场管控问题
建材品质是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根本因素。当前部分项目为压缩成本,使用低价非标材料,或绕开材料检测环节。如某项目使用未标明生产批次的 P.O42.5水泥,现场拌和后强度达不到设计28d 要求,造成楼板需补浇加固。材料管理混乱,缺乏“材料计划—入库验收—复检—使用追踪”全过程制度,导致批次混用。钢筋进场未进行现场复试,包括屈服强度、拉伸比、弯曲性能,且无委托第三方检测,最终在监理例会上被强制停工处理,影响节点工期15 天。
(四)劳务队伍技术能力不足
大量质量问题源自一线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与质量意识不足。施工现场常见“熟练工”由未培训劳工临时顶替,其操作规范性和材料理解能力不足,易出现大面积施工缺陷。如电焊工未按操作规范设定电压电流参数,造成焊缝未熔合、烧穿现象;瓷砖施工中,砂浆配比不准确(常见为水灰比过大)导致空鼓率>15%。项目现场普遍缺少专项工艺交底、技术培训档案、班前教育记录,部分工人甚至无法识读施工图纸,极大影响工程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五)设计与施工脱节
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未能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导致现场问题响应滞后,技术服务缺位。在实际工程中,存在图纸错误、设计深度不足、未考虑施工可行性等情况。如某商住楼工程在铺设地暖管过程中,因设计未协调承重梁排布,导致暖管与结构梁冲突,部分结构被违规开槽,严重影响受力性能。设计变更资料传递缓慢,施工单位依据旧图纸施工,引发后期大规模返工。设计院应设驻场代表,对施工现场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多专业协同深化图纸,实现图—模—场一致,减少变更频次。
三、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控制策略
(一)制度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建筑施工质量水平的重要保障。施工项目应以“项目部—施工班组—作业人员”三层结构为基础,分级设置质量责任人员,明确各自的现场巡查、问题记录与质量复查职责,并设定定期通报与奖惩机制。在项目准备阶段,应结合施工特点划定重点工序控制清单,组织各工种负责人开展质量问题排查与控制点梳理。为统一操作标准,可在施工区域设立实物样板区,由技术负责人带班组进行节点讲解与细部做法示范,如在某市政综合体项目中,通过卫生间防水样板展示地漏节点防返味处理及墙地交接圆弧处理,显著提升了现场成品合格率。此外,为提升施工队伍执行力,可通过设置现场质量表现公开栏、每日质量巡查通报等方式,对问题频发的作业队发出黄牌警示,如某抹灰班组连续出现阴角不顺直问题三次后被暂停作业整改,确保操作人员对质量要求真正理解并落地执行。
(二)关键工序控制与材料设备管理
信息化是提升质量管理效率与精度的重要抓手。BIM 技术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实现深化设计、管线碰撞、施工模拟、质量追溯等功能一体化[3]。以某综合楼项目为例,通过 BIM 建模发现暖通风管与楼板梁底冲突 6 处,提前调整避免返工。结合智慧工地平台,可对混凝土浇筑部位、施工时间、温湿度参数等进行全流程数据记录与追溯,如某数据中心项目就通过该平台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超过30℃。二维码材料管理系统可实现从材料入库、使用、余料退库的全过程定位与追溯,提升材料管理透明度与合规性,如在某装配式住宅项目中,每批钢筋均绑定唯一二维码标签,实现可视化管理。在关键节点如钢筋保护层、剪力墙浇筑后强度回弹测试点位,可引入AI 图像识别系统,结合高分辨率图像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混凝土裂缝自动识别与预警,误差控制在 ±0.05 mm 范围内,远高于人工检测精度,显著提升施工质量管控水平。
(三)施工队伍能力建设与现场执行力提升
一线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底线。应建立覆盖“岗前培训—工种考核—过程抽查”的多维培训考核体系。以“以干代培”形式开展技术培训,由施工技术人员带班组在现场进行实操演示,随后统一考试并分级授牌。如在某轨交车站工程中,通过组织钢筋班组进行直螺纹套筒连接现场考核,有效控制钢筋连接强度不达标的风险。同时,实施质量积分管理制度,如将抹灰平整度合格率、管线安装定位偏差等纳入评分指标,定期公示班组质量排名并与绩效奖励挂钩。为提升执行力,项目部应设立“工艺标准展示区”与“现场工艺样板节点标识”,使一线工人能够直观对照操作。对于语言沟通障碍者(如部分外籍劳工),可利用三维动画、流程视频和分解图纸进行多语种交底,确保工艺标准精准传达至每一名施工人员。
(四)信息化技术手段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信息化是提升质量管理效率与精度的重要抓手。BIM 技术在工程施工阶段应实现深化设计、管线碰撞、施工模拟、质量追溯等功能一体化[4]。以某医院综合楼项目为例,通过BIM 建模发现暖通风管与楼板梁底冲突6 处,提前调整避免返工。结合智慧工地平台,可对混凝土浇筑部位、施工时间、温湿度参数等进行全流程数据记录与追溯。二维码材料管理系统可实现从材料入库、使用、余料退库的全过程定位与追溯,提升材料管理透明度与合规性。在关键节点如钢筋保护层、剪力墙浇筑后强度回弹测试点位,可引入 AI 图像识别系统,结合高分辨率图像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混凝土裂缝自动识别与预警,误差控制在±0.05 mm 范围内,远高于人工检测精度,显著提升施工质量管控水平。
(五)设计施工协同与变更同步机制
设计与施工单位之间应建立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机制,从源头减少设计变更对施工节奏的干扰。可设立“设计服务工作组”,由项目设计负责人、施工技术负责人及专业工程师组成,定期组织图纸联合审查与施工可行性分析。图纸深化应结合现场实际工况、施工工艺及材料条件,明确关键节点处理方式,必要时形成专项深化图并发布统一图纸版本。所有设计变更须通过项目OA 系统完成电子流转,并在 BIM 平台中同步更新,确保所有施工、监理、供应链单位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版本 [5]。如在某装配式公建项目中,通过云端变更平台推送图纸调整,实现现场终端平板设备自动同步更新,避免错用旧图施工。对于结构重要部位(如抗震节点、承重墙变更等),必须编制专项技术交底资料并组织集中交底会,并附有作业人员签字确认回执,确保执行无偏差、无疏漏。
总结:建筑施工阶段质量缺陷的产生具有多因交织、层级复杂的特点,涉及结构工艺、材料管控、人员素质与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通过本文的系统分析可见,质量问题不仅源于操作层面的偏差,更深层次在于管理体系的缺失与技术协同的断裂。针对常见缺陷类型及成因,本文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关键工序控制、人员能力提升到信息化手段引入的多维控制策略,强调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执行力落地的必要性。实践表明,唯有实现设计、施工、监理多方协同,建立科学、高效、具备追责与激励功能的质量控制体系,方能有效降低缺陷率,保障工程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推动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翔 .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探究 [J].智能城市 ,2021,7(09):79- 80.
[2] 陈秀良 .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和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解析 [J]. 四川水泥 ,2021,(05):137- 138.
[3] 牛汉文 . 市政建筑暖通及给排水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J]. 水上安全 ,2024,(08):34- 36.
[4] 林 文 专 . 建 筑 电 气 强 电 施 工 工 程 管 理 对 策 探 讨 [J]. 建 筑 与 预算 ,2021,(02):74- 76.
[5] 王浩 . 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究 [J]. 城市开发 ,2024,(13):160-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