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创·共学·共成长

作者

钱璟琳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中心幼儿园 215614

一、引言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其早期的身心健康、认知发展与行为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石。幼儿园作为幼儿实现社会化启蒙的关键场所,其教育环境与互动模式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然而,如何将健康知识的传授从枯燥的说教转变为幼儿喜闻乐见的主动探索,是当前幼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通过师幼共同创设健康知识互动区这一途径,构建一个支持性、启发性与互动性并存的微观环境,真正让健康知识伴随幼儿成长。

二、现状审视:当前幼儿园健康知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固化,教师主导过度

在许多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仍难以摆脱“教师讲、幼儿听”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唯一权威和来源,而幼儿则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忽略了幼儿的学习特点与主体性,难以激发其内在兴趣。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场景相剥离,导致知行脱节,即便幼儿能够复述“饭前要洗手”的道理,却未能在生活中自觉践行。

(二)家园共育脱节,教育合力不足

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场所,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对象。然而,现实中普遍存在“教育责任移交”的现象,即家长将健康教育的责任完全寄托于幼儿园。部分家庭自身存在不良生活习惯,或对健康知识重视不足,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相悖,导致“ 5+2=0 ”(五天幼儿园生活加上两天家庭生活,效果归零)的尴尬局面。家园之间缺乏有效、深入的沟通与协作机制,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三)社会认知偏颇,健康内涵窄化

在社会竞争和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小学化”倾向,过度聚焦智力开发与技能训练,相对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健康素养的培育。同时,对“健康”内涵的理解往往被窄化为“不生病”、“吃得好”,而幼儿的情绪管理、社会交往、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同样重要的维度则被边缘化,缺乏系统性的关注与引导。

三、路径探索:师幼共建式健康知识互动区的创设与实践

为破解上述困境,我们提出以“师幼共建”为核心理念,创设健康知识互动区。其核心在于转变角色:教师从环境的单一创设者转变为幼儿探索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和建设者。

(一)理念先行:树立“儿童主体”的共建观

创设互动区的第一步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需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深刻理解“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内涵。教师应相信幼儿有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创设过程本身视为一个有价值的教育项目。通过与幼儿共同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健康区?”“你想在这里玩什么?”,收集他们的奇思妙想,尊重他们的创作,让环境真正“属于”孩子。

(二)空间创设:构建多维一体的互动环境

互动区不应是一个孤立的角落,而应是与班级整体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所有材料必须环保、无毒、无锐角,保障幼儿探索安全。

2. 互动性原则:设置多种操作性强、趣味性高的互动材料。如:“健康食物分类”墙:提供可粘贴的各类食物图片,让幼儿按营养金字塔进行分类游戏。“细菌大作战”洗手步骤图:用幼儿绘制的图片清晰展示“七步洗手法”,旁边配备模拟洗手池。“心情天气预报站”: 幼儿每天根据自己的情绪选择“晴天”、“多云”、“下雨”等图标粘贴,学习识别和表达情绪。

3. 生成性原则: 内容不应一成不变,而应随着季节变化、课程主题或幼儿近期感兴趣的健康话题(如换牙、保护视力)不断更新和丰富。

(三)内容整合:渗透生活与游戏的方方面面

1. 与生活活动结合:在盥洗室旁设置洗手流程提示;在饮水区设立“喝水记录墙”,鼓励幼儿自主记录饮水量。

2. 与区域活动融合:在阅读区投放健康主题绘本;在角色区“小医院”里,幼儿通过扮演医生和病人,学习基本的疾病防护和关怀他人。

3. 与主题活动联动:开展“健康的我”、“美味蔬菜”等主题时,互动区成为作品展示、知识拓展和操作验证的核心平台。

四、深化策略:强化健康教育的多维实效

(一)“衣”之整洁:寓教于乐的习惯养成

利用互动区开展“我是整洁宝宝”系列活动。例如,设置“衣物整理步骤图”和模拟小衣柜,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叠衣服、扣扣子;通过故事和讨论,引导幼儿理解保持衣物整洁对防止细菌、保护健康的重要性,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二)“食”之安全:知行合一的体验探究

超越简单的说教,让幼儿亲身感知。开辟“小小种植角”,种植西红柿、黄瓜等简单蔬菜,观察植物生长,珍惜食物;开展“食品包装袋的秘密”探究活动,引导幼儿认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利用食物模型进行“健康餐盘配一配”游戏,在实践中理解膳食均衡。

(三)“行”之安全:情景模拟的自我保护

安全教育重在演练。在互动区创设微型“马路场景”(斑马线、红绿灯),让幼儿在模拟游戏中巩固交通安全规则;设置“安全标识猜猜看”互动墙,认识常见的紧急出口、小心触电等标志;通过角色扮演处理“陌生人敲门”、“走丢了怎么办”等情景,提升幼儿的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师幼共建式健康知识互动区的创设,不仅是一次环境上的革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实践。它将健康知识从抽象的条文转化为幼儿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具体活动,极大地尊重了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健康知识伴我成长”的愿景。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是平等的探索伙伴,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收获成长。未来,我们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互动区的趣味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深化家园合作,将互动区的教育价值延伸至家庭,形成更为坚固的教育共同体,全方位、多维度地护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