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与路径重构

作者

赵圆圆

中共巴楚县委党校

引言

受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养老力量分散以及农村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影响,农村面临养老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家庭养老能力薄弱等问题,不仅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也影响了农村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面对乡村振兴下农村多类型的养老服务诉求,应通过整合农村优质养老资源,出台农村专项养老补贴政策,培育农村市场化养老机构,加快智慧养老改造,积极探索普惠、互助等多种养老模式,共同营造孝老、敬老的农村养老文化,促进农村老年群体积极享老、幸福养老。

1 农村家庭养老的内涵及特点

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模式的主流,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主流地位不会改变,这几乎成为学界的共识。在农村青壮年人群向城市大批流动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而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社会养老方式发展得并不完善。农村家庭养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老年人在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时,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子女减轻压力,不需要子女全天候照料陪伴。他们可以通过从事农业劳动,如种粮种菜、养家禽等,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他们居住在家里,实现了自给自足式的家庭养老。其二,在过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老一辈人生活条件艰苦,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且通常家中子女较多,每个人能得到的生活资料并不富裕,老人养成了节省的生活观念,不愿花钱去养老院养老或请保姆照顾。其三,部分老人亲情观念重,不愿意年纪大了成为子女的负担,生病了会选择不去看病,归根到底就是不愿花钱,不愿让子女牵挂。

2 农村家庭养老现存困境

2.1 主体单一,未能形成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协同共享

现阶段,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相对单一,不同主体之间缺乏有机协同,影响了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方面,养老服务主体缺乏有机协同。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化、协同化建设相对滞缓,不同养老服务主体之间未能实现高度协同,不仅影响了农村养老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也容易造成农村养老服务衔接不足、养老资源闲置等问题,最终影响了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村民缺少表达和反馈养老服务需求的沟通机制,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相对被动。由于不同农村、不同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消费能力存在差距,需要提供多类型、差异化的养老服务。农村老年人群体相对庞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不仅增加了养老服务的成本负担,也提出了多主体参与农村养老服务的要求。

2.2 经济压力导致家庭养老能力不足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的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子女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另一方面,农村家庭在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用于赡养老人的经济资源相对有限,难以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2.3 农村老人健康意识较差,乡镇医疗资源匮乏

老一辈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甚至会出现随意服用家中存放药物的情况,这可能会加重病情。即便在医生确诊之后,仍可能不遵循医嘱按时用药和复检,导致病情日趋严重。待到病情恶化,不得不前往高层次医院治疗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在医疗资源方面,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养老资源尤其是医疗资源多数集中于城市,使得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农村地区缺乏养老资源。一方面,乡镇卫生所只能提供一些基础性病症治疗,主要通过打针、输液等方式进行简单治疗。并且,卫生所的面积较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无法配备大型医疗检查设备,药品短缺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另一方面,乡镇卫生所的医生大多缺乏专业医学教育背景,看病诊断主要依赖行医经验,处理一些小病尚可,但面对一些较复杂的病症,往往无法准确判断,也无法为老人提供有效的治疗建议。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优化路径

3.1 拓宽农村养老服务链

一是鼓励养老机构为老年村民提供生活照料、医护和精神娱乐等多种消费服务。通过建立农村社区医疗养老服务站,建设“老年暖心食堂”和照料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幸福餐桌、专业照料和养老托管等多种服务,确保村民的各项养老需求得到有效供给。二是要充分利用农村养老传统、党建指引等优势,构建由村支部统领,村民邻里互助的“养老共同体”,通过引入村民互助,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合理均摊养老风险,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效能。通过完善农村养老照料技能培训机制,鼓励和动员有照护需求的村民参与培训、掌握必要的老人照护技巧,着力提升家庭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农村养老护理人才储备。三是推进“医养结合”,通过将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相融合,为农村老年人配备家庭医生,并且提供用药指导、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

3.2 多举措增加老年人养老资金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应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集中,促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投入智能化机器,不断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低保制度之间的有效协调,加大农村养老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养老金发放金额,为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保障,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拓宽养老金来源渠道,呼吁社会组织筹款和爱心人士捐款,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养老资金储备。国家财政补贴兜底,社会汇集力量补充,筑牢农村家庭养老的根基。

3.3 培训赋能,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过系统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全面提升农村老人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实现经济独立、促进社会参与并满足精神需求,进而达成身份自立目标。依据结构化理论,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作为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互动桥梁,对自立老人适应社会变迁、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日本《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与德国“银发就业计划”有效促进了老人职业参与及经济自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应构建农村老人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就业指导服务,发展农村经济与特色产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社区教育、老年食堂及志愿服务等形式全面促进自立老人经济独立、社会融入与精神满足,为构建中国式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农村家庭养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模式,其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受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新型养老模式的影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一系列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予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新的发展动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探索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发展的新路径,解决现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和荣 . 社会转型与健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5):56-60.

[2]栾大鹏 . 对于老年生活,人们有哪些需求和期待:基于 1121个样本的调查分析[J]. 人民论坛,2014(36):47-49.

[3]朱菲菲.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及其路径优化[J].宿州学院学报,2023,38(8):26-31.